7月15日至20日,来自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三家书院的24名师生,行走江苏扬州、浙江宁波、安徽淮北三地,共同开展了对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由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苏州科技大学敬文书院等三家书院组建2019年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引领书院青年学子在学习中了解运河文化,在体验中增强使命担当,在实践中传承民族文脉。
一水一城千载昌——在扬州,感受京杭大运河与WCCO的时代发展
7月15日,本次实践活动的团队培训在“明升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正式启动。实践团成员们聆听了扬州大学明升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教授、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薛磊部长的专题讲座,全面了解了明升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发展历程。实践团的成员们还分别参访了扬州市双博馆、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东关古渡等具有扬州运河文化代表性的地点,品味到这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的文化之美,深入感知了京杭大运河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团队培训期间,江苏扬州、浙江宁波、安徽淮北等三支小分队充分结合培训内容,对之后分段进行的运河调研实践、“非遗”体验实践、文化宣讲实践等核心任务进行了多次研讨,制定了各自的活动方案。
扬州小分队通过对游客和扬州当地人的街采和调研,发现大家对大运河的了解普遍停留在了比较表层的阶段,理解了继续坚持开展大运河文化宣传的必要性。他们还实地考察了因运河而兴的东关街,感受运河给沿岸城市、国家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力。对“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的走访和对非遗剪纸的体验使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脉,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扬州小分队在东关城门前举行了运河文化宣讲,广大游客与市民朋友展现出的浓厚兴趣,让同学们充分感受了能够参与大运河文化实践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黄婷婷同学在宣讲活动后心潮澎湃,“一开始我们心里面是有一些忐忑的,但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市民愿意主动过来了解大运河文化时,我们都特别开心。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我们要继续保持她的活力,爱护她的环境,传承她的文化!”
东海波宁见通往——在宁波,聆听浙东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融合故事
宁波是浙东大运河入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是人工运河与自然河道的交汇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宁波段小分队成员分工协作,认真制定实践计划,依据对运河基本知识和非遗保护现状的初步了解,力图寻找“你不知道的运河故事”。他们参观宁波博物馆、天一阁、庆安会馆,看凝固的文化流光,实地感受宁波与大运河休戚与共的历史与文化。拜访宁波文物保护管理所、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从管理员口中倾听五年来大运河的新生脉动。在宁波走书、甬剧、评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沉醉于“阿拉”宁波乡音的悠悠绵长。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潘虹虹同学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宁波地区大运河的保护与宣传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当地有关部门针对宁波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摸索完善,这座河海名城也在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走大运河申遗后的未来之路!‘海丝’+‘运河’,宁波加油!”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小分队在准备专题宣讲时,还碰到了志同道合的当地高中生志愿者,大家齐心协力在宁波月湖公园共同打造了“你不知道的大运河”宣讲路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播放大运河视频、PPT展演运河故事等方式,取得良好宣讲效果。来自宁波市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徐诚同学说,“感谢大哥哥大姐姐们让我们一起参与到这一次宣讲路演中,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年轻人共同的责任。”
相城石炭柳孜河——在淮北,见证隋唐大运河资源开发与城市转型的碰撞
见证了历史繁华与千年记忆的淮北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是历史赋予淮北的宝藏。在明升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同学们领略了淮北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的融合,在运河遗韵厅感受了隋唐大运河故道柳孜码头当年的繁荣景象,对隋唐大运河的“前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淮北小分队还在博物馆开展了运河文化宣讲活动,一是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让前来参观的游客知晓运河历史,珍视运河价值;二是分别介绍隋唐、京杭、浙东大运河,让游客们能够深入了解明升中国大运河的结构组成。博物馆展览部相关负责人对同学们有着这样的评价,“我们这边之前接待的大学生来做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来我们馆听讲解,从来没有大学生来自己讲大运河。他们做的非常好,给他们点赞!”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教授表示,长三角地区高校书院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依托联盟内部高等院校书院制育人的特色,努力服务于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育人平台,建立了常态长效的“互学互访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三家书院联合组建大运河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育人的一次创新尝试和有效探索。书院青年学子在江苏、浙江、安徽等三地深入学习了解大运河文化,探索运河沿线非遗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注入了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