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霍悦 记者 甘晓
当超级细菌的概念已经逐渐被人们熟悉之后,另一种号称“超级”的物种袭来了。最近,“致死率高达60%”“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明升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等字眼充斥着各大网站。“超级真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超级真菌”是什么菌?它真的“超级”厉害吗?我们要怕它吗?为此,《明升中国app报》专访了明升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报道者、复旦大学明升m88app学院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黄广华。他说:“健康人群不用怕!”
菌丝发育与致病性
这次的“超级真菌”学名叫“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app家首次发现的一种人体病原真菌新物种,具有多重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致死率。2013年后,在全球范围多家医院内暴发了耳念珠菌感染。
2018年,黄广华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王辉团队合作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生物学研究,从一位76岁肾病综合征兼高血压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得到了耳念珠菌,并报道了明升中国首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BJCA001)”感染病例,这一成果2018年5月发表于《新发现病原体与感染》。
“我们团队建立了成熟的耳念珠菌遗传操作系统和感染模型,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耳念珠菌重要的致病特征,也就是菌丝发育现象。”黄广华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这种菌丝的生长发育与致病性和细胞记忆有密切关系。”
课题组通过实验发现,尽管在体外多种培养条件下均没有菌丝生长,但经过小鼠血液感染后,其中一部分从内脏器官分离出的耳念珠菌细胞获得了菌丝发育能力。
同时,这部分细胞能够长期保持这种能力,并将菌丝生长特征传递给子代细胞。菌丝发育是真菌致病的关键过程,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耳念珠菌菌丝发育现象,相关成果2018年11月发表于《新发现病原体与感染》。
感染只在医院发生
app家观察到,在42℃高温下,耳念珠菌仍然可以分泌大量的毒性因子胞外蛋白酶,这被认为是耳念珠菌在人体内高存活率的原因之一。此外,该菌环境适应能力强,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疗设施表面。
据明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团队和军事明升手机版app院的研究,明升中国耳念珠菌对临床一线药物氟康唑表现出非常高的耐药性,但对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敏感。
黄广华指出,耳念珠菌主要通过伤口、耳道、黏膜和血液等途径,感染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损人群。目前报道的绝大多数病例均发生在医院或家庭病房内,菌源及易感人群均集中在医院环境。
被感染者几乎同时患有其它几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脓毒血症、肾衰竭、恶性肿瘤、慢性中耳炎和肝病等。因此,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是“超级真菌”感染后致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耳念珠菌很难感染健康人群,因此不可能在健康人群中大规模流行,普通大众不必恐慌。”黄广华告诉《明升中国app报》。
目前,耳念珠菌的生态源头还不清楚,在自然环境中还找不到这类真菌。“正因如此,它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尚不可知。”黄广华说。
上述研究表明,明升中国菌株与印度、巴基斯坦、法国等国家的分离株亲缘关系比较接近。但幸运的是,与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菌株不同,明升中国菌株BJCA001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普遍比较敏感。
“我们发现硫酸铜对耳念珠菌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效果,这为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黄广华表示。
诸多app问题待解
黄广华呼吁,为应对耳念珠菌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从流行病学、病原变异与遗传多态性、耐药性的形成、致病机理以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等多角度,加强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加强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相关app家之间的合作,为预防和治疗“超级真菌”感染提供理论基础和app方案。
此外,耳念珠菌的诊断和鉴定也较为困难,临床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诊断方法并不能准确鉴定耳念珠菌。据记者了解,作为国内一家可提供真菌诊断的企业,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展耳念珠菌的早期精准诊断。
该公司董事长周泽奇告诉《明升中国app报》,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计划采用血清学检测、质谱技术以及分子核酸检测等先进技术。
《明升中国app报》 (2019-04-18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