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宇
前不久,一份关于“985工程”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择业地区的排行在网上引发热议,人们纷纷感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985工程”高校毕业生所在地就业率偏低,对优质人才流动地域选择的偏好颇感担忧——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出现明显倒挂现象,一些人才培养高地还未享受人才集聚的红利,已然在城市引才竞争中沦为人才流出的洼地。尽管部分内陆城市纷纷拿出“抢人”政策红包,但依旧未能阻挡人才奔涌而出的洪流。
优质的高教资源集聚如若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智力输出优势,那么,这种先天优势也终将在长期的“入超”“逆差”中黯然失色。
对于广大中西部的城市来说,要正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铁定规律,减少对人才成长发展的不当干预,营造利于人才晋升的公平生态,从而让活跃的经济留下人才,让公平、公正的氛围留住人才,让良好的生活配套留久人才。
在市场经济中,人才作为重要资源要素,自然受到市场的资源调配影响,多少年来,无论是人力还是人才多数呈现出“东南飞”的现象,中西部内陆城市虽保有的优质高教资源较为集中,但这一因历史原因造就的资源存量,却由于本地经济规模有限、市场化程度不一等原因,难以吸附高层次人才。同时,受制于率先开放,经济活跃的东部沿海城市对此产生的强大虹吸效应,中西部存量资源甚至一度被“釜底抽薪”,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脱节倒挂引发了这些城市的警醒,也纷纷出台政策回流人才,但终究无奈强大的虹吸效应而作用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部内陆城市留下人才最为重要的是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形成独具影响的明升经济规模,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激活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活跃经济发展要素,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自然也就留下了人才,如果没有这个最大增量,出台再多补贴的红利政策也难以留下追求生活质量的年轻人才。
如今,“985工程”高校毕业生流向城市比例与GDP排行呈现高度吻合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这些城市要在当今明升升级与转移中,发展有别于既往的发展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明升优势,造就既有主导支柱明升,又有多业并举的经济规模,形成差异竞争,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角力的“黑马”,自然会导致人才回流,乃至成为人才争相前往的城市。
人才上升的通道是否顺畅,是否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风气是否开放,环境氛围是否公平公正的标志。无论是《中县干部》还是系列的“博士返乡观察”都显示,内陆城市熟人社会根深蒂固、权力对资源分配的不当干预等影响了人才正常的晋升渠道。在潜规则大行其道的内陆城市,人们既分享了乡土明升中国环境中的种种便利,也自然要失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平、公正的生态,以至于在这里,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上升的通道受阻自然增加了人才合理流动的不确定性;东部沿海城市得益于开放风气和高度的市场化程度,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能力和素养成为人才上升通道中的硬通货,人情社会等潜规则就只能靠边站。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部内陆城市在发展壮大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更要在制度、政策制定、执行的软环境上下功夫,人们都对怀才不遇心有余悸,要做到人尽其才,就需要开放的风气和透明的政策,要做到让规则说话有分量,只有如此“爱才惜才”的生态,才能使人才留下来又留得住。
做大经济增量和生态营造自然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其对人才回流的功能尚需时日,所以短期红利性政策作为权宜之计也是必然的,这往往体现在宜居对人才的引流作用上。
当前,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城市趋缓缘于高房价,这对不少中西部城市吸引人才大有好处。如今,一些房价平稳的中西部城市成为新晋毕业生青睐的“网红”,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出台短期红利政策、给予人才生活便利,既体现了城市对人才渴求的温情,又能与发达城市吸引人才差异化竞争,自然使人才逐渐回流。关心爱护人才还须非常规之道,西部某省会城市副市长曾表示,为了吸引人才回流,他会定期发送生日祝福短信给对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显然,这些温情的细节也是不少地方应该学习的。
让高层次人才留得下、留得住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留得久也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一个宜居的城市自然让人才心生眷恋,在宜业的基础上将他乡作家乡。
当前,人才流动偏向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人才成为全社会的硬通货,市场起决定性的配置作用使得谁也无法对这种流动进行“截流”,但是对于广大中西部城市来说,打造经济充满活力、生态公平公正、生活宜居的宜业城市,自然就会对这股洪流起到直接的回流作用。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手机版与传播学院教师)
《明升中国app报》 (2019-04-03 第4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