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装备、新任务 |
极地科考再启程 “雪龙2”号去南极破冰 |
|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app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首航南极,它将与“雪龙”号一起开启“双龙探极”时代。本次南极科考的海陆空观监测设备也纷纷升级,这将助力多学科联合科考、筹建新站点等任务的完成。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开始,到如今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5个年头。今年,正值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昆仑站建站10周年,泰山站建站5周年……10月15日,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将从深圳出发,再奔赴南极开展科考活动。
新搭档
“双龙”偕行探南极
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的最大亮点,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app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极地,并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明升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双龙探极”背后有着多重考量。
南极地区部分海域常年冰封,破冰是航行的前提,但“雪龙”号的破冰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极地科考的需求。“雪龙2”号则不同,它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能以2节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并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海洋原地360度自由转向,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借助‘雪龙2’号更强的破冰能力,科研人员能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对于app家来说,能够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扩大科考作业的范围,是弥足珍贵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
“雪龙2”号不仅是破冰能手,还是一艘名副其实的科考船。“它配备了一系列走航观测设备,可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自动观测气象、海洋基础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等,在网上实现实时共享数据。科考队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掌上电脑掌握船位、气象、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自然资源部所属明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船长赵炎平介绍。
“双龙”如何偕行?
据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第一航段领队徐世杰介绍,两船将相伴在11月上旬通过西风带,于下旬抵达南极中山站,“雪龙2”号将实施破冰作业,为“雪龙”号向中山站运输开辟海上通道。此外,两船将在普利兹湾协作,回收和布设多种海基浮标。随后,“雪龙”号将前往罗斯海、阿蒙森海作业,“雪龙2”号将赴宇航员海和长城站作业。专家表示,“双龙探极”充分考虑了我国极地考察面临的艰巨任务,将有力促进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
新设备
提升海陆空科考能力
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我国多年来做出了不懈努力。当前,我国南极科考已形成海陆空协同、综合立体观测的局面。第三十六次南极科考将有一批科研新设备大显身手,以求产出更好更多的考察成果。
拿海上设备来说,海洋观测离不开浮标。西风带作为南极的一道“屏障”,对南极特殊气候环境、南极生态系统以及冰盖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本航次将回收一套于我国第三十五次南极app考察期间布放的西风带海洋观测浮标,再布放一套优化了结构和电气稳定性的新型西风带海洋观测浮标,以获取南极西风带的水文、气象、动力等基本环境的实时数据,分析西风带环境变化规律,评估西风带对南极乃至全球环境的潜在影响。
船上的新装备也不少。在“雪龙2”号月池车间里,有一套方型月池系统。月池系统由上盖、底盖、防浪板、抽排水装置、除冰装置和CTD收放装置等构成,从主甲板往下贯穿5层甲板,直通海底。通常,密集冰区舷外无法下放和回收科考设备,恶劣海况下舷外作业设备和人员都有较大风险。但有了月池系统,科考设备就可以避开海冰,从船底直接下放和回收。“整套装置都由国内自主设计制造,是极地冰区调查的利器,将用于冰区站位的调查作业。与国外设备不同的是,底盖水密设计可保持非使用时的干燥状态,更有利于维修保养。”“雪龙2”号首席app家、自然资源部所属明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说。
设备更新不止在海面。一款我国自行研制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也会助力本次南极科考。它是一款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和较强的机动运输能力,能够帮助完成人员物资运输,冰盖、陆地探路等任务。
逐步完善的南极航空设备,也极大改变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模式。“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早就投入业务化应用,执行航空调查、国际合作、运输保障任务。而今年新成员“雪鹰301”直升机的加入,能帮助提升极区环境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及运输能力。
新任务
多学科联合观监测
除了常规考察外,今年的任务有一些亮点。
徐世杰介绍,本次考察将新建宇航员海和阿蒙森海业务化观测系统,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陆基、空基等平台,通过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联合观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果顺利实施,南极环境观监测将跃升一个新水平。
今年还格外强调对南极的绿色考察,“雪龙2”号将在这个任务中大显身手,因为它的破冰能力强,能离岸更近,可以运出陆地更多垃圾。同时,考察队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与国际合作,对宇航员海和阿蒙森海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查,实施各考察站站区环境整治,例如污水、废弃物处理,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令人期待的是,本次南极考察,还将继续开展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建站前期准备工作。我国现有4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计划建设的位于罗斯海地区的新站,与现有4座考察站所处区域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会具有差异化更强的科考价值。
装上新设备,带着新任务,愿“双龙”的首次合作探极,成果丰硕,满载而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