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宋平 李志强 梁巍 赵紫剑 熊光康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9 17:58:12
选择字号:
3项成果获颁明升中国林科院2018重大科技成果奖

 

 
颁发明升中国林科院2018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奖”(从左往右依次为:臧润国、周玉成、惠刚盈)
 
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跨行业、跨单位(团队)之间的科技合作,鼓励科技人员集成组装重大成果,培育更高级别的奖项,明升中国林科院开展了“重大科技成果”评选活动。 评选出的“人造板连续平压机升降拖动与调偏动态精确跟踪控制”等3项重大成果在2019年明升中国林科院工作会上受到表彰和奖励。这是明升中国林科院自2016年以来,第三次开展该项奖励评选活动,至今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此殊荣。
 
攻克三项核心技术,打破人造板连续平压机国外技术垄断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周玉成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人造板连续平压机升降拖动与调偏动态精确跟踪控制”成果,集成了“热压板精准同步升降控制技术”“环形钢带的精准同步控制技术”“钢带动态精准调偏技术”三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对人造板连续平压机核心技术垄断的壁垒。
 
 
周玉成研究员指导一线生产
 
2009年,林业新技术研究所联合山东建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丰林集团,开展人造板连续平压机三大控制技术瓶颈的探索与研究。历经近10年时间,在“热压板精准同步升降控制技术”方面,实现液压阵列精准群集同步,与国外技术相比精度提高97%。使得在每一个控制周期内,任意一个油缸根据自身的位置实现异速动态精确跟踪,跟踪误差小于国外相应液压缸误差。同时,该技术优于现行国外超限等待的控制方法,使得调节阀寿命延长。在“环形钢带的精准同步控制技术”方面,实现了精准同步控制,跟踪误差小于国外产品水平。与国外产品的同步精度相比,该技术的控制精度提高97%。在“钢带动态精准调偏技术”方面,实现精准钢带调偏,超过国外产品水平,上钢带左右误差 ≤±0.29cm;下钢带左右误差 ≤±0.04cm。精度与国外产品相比上钢带提高90%、下钢带提高98%。
 
 
人造板连续平压机技术应用生产线(南宁工厂)
 
项目核心控制技术已示范应用于四条生产线,并推广到江苏、广西、广东、山东等省,三年累计产值达 31.6 亿元。其中示范单位4条生产线三年产值24.2亿;推广单位广西德力生产线三年产值7.4 亿元。
 
结构化森林经营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全新理论与技术
 
林业研究所惠刚盈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结构化森林经营及其在次生林培育中的应用”,针对我国次生林的具体问题,以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为目标,恪守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法则,遵循“以树为本、培育为主、结构优化、生态优先”的经营理念,通过优化森林空间结构的途径,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化森林经营,实现了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
 
 
惠刚盈研究员在林间向大家介绍结构化森林经营模式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用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森林空间结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林分状态,用自然度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用状态分析方法评价森林状态合理性,用经营迫切性指数确定森林经营方向,用计算机结构优化经营模型制订经营方案,用空间结构参数指导林分结构调整,用健康森林的结构特征评价经营效果。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现有次生林类型,提出了基于结构优化的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
 
 
次生林的最佳结构
 
该研究成果已被载入森林经理和森林培育研究生教材,被国内337 篇相关专业的硕博论文、839 篇学术论文采用,有100 个学习参观团1000 余人次赴结构化森林经营示范区观摩学习。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北等林区开展了大面积结构化经营试验与示范,项目建立长期定位监测样地110 块,试验示范林面积2.4 万余亩,推广总面积92 万亩。18年的研究和经营实践表明,结构化森林经营既能准确地描述林分的状态,确定森林经营方向,又能够指导经营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措施,在实际生产中操作简单,合理可行,能明显改善林分健康状况,促进森林多种效益发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与对照相比,中大径木数量增加13.6%,进界木高出284%,林分混交度增加20%,森林每公顷年生长量增加1.0 - 1.4 立方米,年生长率提高30%-58%以上。
 
项目执行至今,共出版专著6 部,发表论文110 篇,SCI 收录14 篇,EI 收录4篇。获得发明专利5 项,实用新型专利1 项,软件登记3 项,行业标准2 项,获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成果2 项,梁希林业app技术奖2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 项。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共700 余人。
 
探索生物多样性间的奥秘,为天然林保护出理论出经验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臧润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理论技术成果,以海南热带天然林及其退化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南生物多样性历史演化规律、不同空间尺度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特战、不同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群落构建过程、基于功能群的热带天然林退化过程和恢复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和公里网格样地三位一体的热带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阐明了海南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维持和恢复机制。 
 
 
臧润国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在野外工作场景
 
在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方面,探讨了海南岛热带林植物区系的形成与物种多样性演化规律,分析了海南岛岛屿形成、岛屿生物地理现象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形成关系方面,分析了海南岛边缘效应和特有现象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最终将区系发生理论、古环境变迁、岛屿生物地理理论与物种多样性理论相结合,阐明了物种多样性的发生与演化规律。
 
在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与森林群落及森林植物空间格局形成的关系,研究了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处于森林循环不同发育阶段斑块的空间镶嵌格局,分析了树种多样性随森林循环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自然干扰是维持热带林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理论体系;分析不同热带天然林群落类型,以物种分布格局和共存物种性状特征,阐明了环境异质性、扩散限制性和随机过程等因素对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群落构建的影响。
 
在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恢复机制研究方面,以海南岛典型热带森林及相应的退化生态系统为对象,首次以功能群为主线,对其主要功能群和生态关键种进行了辨识;探讨了主要功能群对变化生境的生态适应性;分析了退化天然林恢复过程中不同功能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供应方生态学过程随着群落恢复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主要功能群在不同生境中的适宜性,建立了以功能群为基础的景观动态模型,通过对现实植被和潜在植被的比较,提出了景观斑块配置的优化格局。
 
 
 
 
干扰体系理论
 
通过该项目,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热带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的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天然林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我国物种丰富林区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app依据。
 
项目通过20多年的理论探讨,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62篇)。完成国家行业标准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