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坤玉 孟思彤 汪咏欣 林璐阳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张雄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取消“长江学者”之类学者称号评选的建议,在学术界引起热议。建议提出,自“长江学者”设立后,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命名的学者称号已达五十余种,认为“名目繁多的学者称号已失去其学术品位,更诱导学术界成了名利场”。
据《2016年明升中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总人员数为85.2万人。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一方面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学者头衔,而另一方面依然是“僧多粥少”式的激烈学者竞争。无数教授、讲师、青年教师奔波在成为“学者”的这条路上,向着“杰青”“长江学者”等耀眼光环迈进,其中酸甜苦辣,局外人难以管窥。
明升中国“学者”有几般?
明升中国各类学者称号,从河流湖海到名山大川,再到名人轶事,构建起了学术界的江湖。然而,如今风靡大江南北的学者奖励评选只有不到20年的发酵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为改良明升中国经济明升结构和实现现代化转型,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也应运而生。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高校学者奖励评选计划的龙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切实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也引发了全国高校对高等人才的引进热潮。
一般而言,计划引进的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三类人才,部分高校又进一步细分领军人才、卓越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多个等级。通过查询政府和高校官网学者计划选拔相关文件,共收集112个学者计划数据。统计发现,全国学者计划总体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陕西全省设立学者计划个数最多,共有9个学者计划。
全国各省份学者计划数量
为“争”人才,哪些省份和学校最“拼命”?
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人才即高含金量。各省市与高校提出优厚待遇,除了“学者”称号外,更通过津贴、科研经费、安家费等招揽人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待遇条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在待遇指数地域化的热力图中,安徽省以2.58分排在首位,安徽、湖南、吉林、重庆、广西等地也位居前列。这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科教强省(区、市)的地区,以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通过优厚待遇吸引高等人才,以弥补地理区位的不足。
从校级学者计划评选来看,对可查证的77所校级学者评选计划的所属高校进行类别划分,即“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除985/211之外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重点高校。根据统计结果,细分之下以普通重点高校为主,占比42.86%。普通重点高校通过吸纳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提升学校水平。但若分成“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两档,则会发现约58%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而在普通重点高校中,多数为省属高水平大学与省部共建高校。总体上,进行学者计划选拔的高校属于全国前列高校。
各省份学者评选的待遇指数
校级学者计划学校类型
海归、高学历、Paper大神……就够了吗?
除去“长江学者”为国家级教育部直属外,其他学者计划分为省级、市级、校级和基金会管理四个层次。由于基金会管理属于个别情况(如仲英基金会管理的仲英青年选拔),本文主要围绕校级、市级和省级三个层次讨论。然而,不同学者计划虽然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但不同等级间的评选条件并非呈差序分布。
首先,学科差异影响了学者申报的年龄门槛。自然理工学科有明确年龄限制的92个学者评选中,要求年龄≤45岁的有49个(约占53%)。相比之下,≤45岁的人文社科类有34个(约占37%),65%的学者评选要求50岁以下。青年教师们需要和年龄赛跑,尽可能早地多做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来取得成果,跻身“学者”之列。
此外,不仅是论文和专著,奖项与科研项目也是证明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杏林”“金山”等少部分学者要求有获得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经历,大部分评选对于竞选人的“奖项”和“科研”经历则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种文字上的“沉默”并不代表实际学者评选对奖项与科研不重视。如图所示,学者计划评选条件的个体差异化比较明显,众多校级学者对科研与奖项作出了较为明晰的要求,等级高低并不影响标准的升降。
现有明升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高度重合,而经济发达地区又是否会提高学者评选的门槛呢?将各学者计划的评选条件(等级、年龄、学历、奖项和科研)量化后发现,重庆以4.03的高条件指数领先。从全国来看,学者计划的评选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并无显著关系,多呈交叉嵌入分布,总体上,东部评选条件高于西部。
各等级学者计划评选的奖项与科研要求
各省份学者评选的条件指数
科研经费VS住房补贴,“人才大战”还有哪些招?
为吸引人才,各省市、高校可谓亮出了“十八般武艺”。科研经费的高低是吸引科研人才前往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学者计划中,自然理工科的平均科研经费(80万元)为人文社科经费(30万元)的近3倍。省、市、校三级对于同一学科科研经费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省级拨付经费仍略占优势。
不同级别的津贴与科研经费分配特点不同。校级学者计划呈两极化分布,一方面由于是学校所属的地方财政支持,优惠力度有限,津贴集中于0~20万元,科研经费集中于0~50万元;另一方面也有学校开出“天价报酬”吸引人才,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人学者”计划为领军人才每年提供40万~50万元津贴,沈阳化工大学“腾飞”学者计划为学科带头人提供每年80万元以上的岗位津贴,为学术带头人每年提供50万元以上的岗位津贴;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为卓越岗学者提供每年100万元津贴。相比之下,省级学者计划在津贴上比较平均,集中于10万~30万元间。
对于多数明升中国人来说,有房才好安家,安家才好立业。约30%的学者计划都提及了一定程度的住房供给或补贴,其中超过80%都是校级学者计划。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计划根据学者个体情况提供住房或住房补贴两种形式,最大化满足学者需求。在地域分布上,吉林、新疆、重庆、安徽和湖南等五省份的住房优惠最大。
在自由申报、公开竞争的学者评选机制中,机会的大门似乎对所有高校教师敞开。而事实上,由于目前高校三六九等划分的先天结构性优势,评选中这种结构也被惯性考虑,各级学者的评选实则是从各高水平大学进行人才抢夺——提高人才门槛,也相应提供更优渥的待遇。相对弱势的学校凭借出众的学者待遇条件,仍有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科研人才入驻。
然而,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学者评选更加偏好本校人才,注定高水平大学的科研人员更倾向留在本校。如此,“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学术劳动力难以在市场供需调节下进行有效流动。
各等级学者计划的津贴与科研经费分布
各等级学者计划文理学科大类科研经费对比
学者计划住房补贴情况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行的20周年,也是众多学者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一年。明升中国学者名称囊括山川湖海、天地人物,本是寄望学术界百花齐放的繁荣,却被指称为“华而不实”的“学术泡沫”。热议之余,学者们除了以“外行人看热闹”自我安慰外,更应当“心无旁骛,专注于追求真实、真知、真理的研究工作”。让学术的归学术,荣誉的归荣誉。沉心科研,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时,学者奖励也就如期而至。
(本期内容由北京师范大学手机版传播学院“京师计算传播学”团队提供)
《明升中国app报》 (2019-01-02 第4版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