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各高校陆续开学,宿舍问题成为家长、学子们关心的话题。今年暑假,一篇《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文中称,北大召开各院系会议,说明因宿舍资源紧张,至少有45%的专硕新生将无法入住万柳公寓,学生需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可以拥有宿舍的55%的“幸运儿”将由抽签决定。对此,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回应称,拟通过调整圆明园校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原定住宿安排,帮助其余同学解决住宿问题。
对于北大专硕新生无法入住学校宿舍的问题,有舆论质疑这会让寒门子弟更难求学,并称此举有歧视专硕的嫌疑,专硕的地位不如学硕、本科生。不得不说,存在以上质疑,还是延续学校代表社会之职的思维。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应该转变由高校保障学生住宿的思路,发展为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都可在社会上租房,以此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责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 “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不顺利。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住宿还是由学校提供,普遍实行寄宿制,而这种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学生在校外租房,在我国存在争议。一方面,学生如果到校外租房,费用肯定比住学校宿舍费用高,很多家庭难以支付高昂的租房费用。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外租房,难以接受集体教育,会引发其他问题。对此,我国一直存在反对社会化的阻力,教育部还曾于2005年发文,明确禁止学生在校外租房。
但是,由学校提供学生宿舍,要求学生统一住学生宿舍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对学校宿舍的住宿条件不满,舍友关系紧张;学校对学生宿舍实行统一的作息管理,但大学生、研究生的作息规律并不一致,有的学生要在实验室里加班做实验,统一的管理也让大学生不满;有的学生虽然有学校宿舍,还到校外租房,还有学生则把学校宿舍转租给其他社会人员。更明显的问题与冲突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由学校提供住宿的方式就和改革不匹配了。对于延期毕业的学生,学校要不要提供宿舍?如果提供,学校哪有那么多宿舍提供?考虑到宿舍问题,有的学校也就不想在延期问题上给自己添麻烦。
在发达国家,大学普遍不给研究生提供住宿,而是由研究生到校外租房,学校只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因为研究生从教学特点和年龄特点看,基本不需要寄宿制教育,学校提供住宿服务只是提供住宿而已,就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对于本科生,有的大学会给所有本科生提供四年住宿服务,让本科生接受寄宿教育——寄宿教育对本科生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有重要作用,通过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让大学生得到熏陶。有的大学则只给低年级本科生提供住宿服务,到了高年级阶段,需要到校外租房。而且,住学校宿舍的费用并不低,有的比校外租房还高,具体理由是学生住学校宿舍更便利。
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当然不能照搬国外的方式,但是其思路可以借鉴。对于本科生,我国可以继续采取寄宿制模式,由学校提供宿舍,但需要改善住宿条件,按照市场模式由学生选择不同条件的宿舍,提高学生对宿舍的满意度,减少集体宿舍同学间摩擦。对于研究生,考虑到其具体的学习、生活特点,可不再由学校提供住宿,而是由学生自己到校外租房。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可由政府提供人才公租房、廉租房,由研究生自愿选择。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负担,也避免研究生租房成本增加。
具体到北大专硕住宿问题,应该从改革角度理性分析。情绪化地指责其增加寒门子弟求学负担以及歧视专硕,都只会给学校施加非教学的压力——北京大学目前的处理方式,也只是权宜之计。今后其他的大学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建立现代大学,需要明晰大学的办学责任,对于不应该由大学承担的责任,应该进行剥离。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9-11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