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天,从决定衣服如何搭配到判断大街上阴影里的人是否存在威胁,人们都需要作出数十次判断。一项新研究揭示,类似的决定并非基于固定规则。与此相对,人们对“威胁”,甚至是对“蓝色”的概念,都是相对的。
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向非色盲参试者展示了一系列1000多个点,它们的颜色包括从蓝色到紫色,然后请参试者判断这些点是紫色还是蓝色。对于第一组200个测试,参试者会看到光谱上均等数量的蓝色和紫色圆点,但在此后的测试中,蓝点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到之前的极少比例。最后,参试者对颜色的解释发生了变化:他们一开始在第一组实验中认为是紫色的点后来被重新划分到蓝色中。研究人员在的文章中手机版称,这意味着他们对蓝色的概念延伸到了将紫色也包括在内。
即便研究人员提前警告参试者,蓝点会逐渐变少,而且如果他们能够保持判断的一致性将会获得一定的奖金,结果仍然出现了这种变化。该团队在更加复杂的人物版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即在参试者被要求判断一个面孔是否具有威胁性,或者一项研究提议是否符合伦理时,当威胁性面孔或是非伦理性的研究提议减少时,人类会把此前良性的注册看作是威胁或是非伦理性的。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对世界现状感到悲观。人类已经在减少社会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进步,比如减少贫困户和文盲率,但当这些问题变得不那么普遍时,此前的小问题开始变大。(晋楠)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7-02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