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叶雨婷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13 9:33:03
选择字号:
高校如何跑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时间差

 

1981年,浙江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在那时,这几乎是全国“第一家”。之后的几十年中,该研究所经历了风风雨雨,1985年到1995年可以称作是“低谷期”,上世纪90年代甚至面临改名的危机,不少该研究所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直到2010年,在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下人工智能大热,这个研究所再一次变成人们的焦点。

吴飞是该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也是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经历了人工智能从冷到热的过程,吴飞目前思考的新问题是:如何在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吴飞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一共分为14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在506种本科专业中,涉及到“智能”的一共4个专业。“也就是说,如果纯粹从智能这两个字来看,有关智能的专业占所有专业的0.8%。”

吴飞还注意到,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全国一共有111个一级学科,没有智能app这个学科。

这一直是不少人工智能领域教师的遗憾。可喜的是,在不久前的手机版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已将这一问题纳入到教育部近期工作重点:“下一步将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app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其实是和其他学科交叉和渗透在一起的,如计算机学科、控制学科等。人工智能的内核学科分散在很多学科中,现在要做的是归纳这些‘内核’,并且在专业设置上要有针对性。要么学术顶尖,要么学科交叉,要么针对行业。”吴飞说。

人工智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然而,高校培养人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的时间差就造成了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的情况。如今,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跑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时间差。

4月2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要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表示,“学校最重要的是把未来人工智能所需的人才基础打好。所以学校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之间的专业交叉。学校专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交叉学科、交叉学位的政策。这些关于app研究、教师兼职的一系列文件形成以后,大大调动了老师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医工和人文的结合,成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希望从对脑的研究中找出一些机理上的原创性突破。”

尤政认为,未来的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高校要着眼于未来10年、甚至20年以后用到的知识,而不是把现在相对成熟的信息领域技术简单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高校的人工智能可能更多的是担负起未来竞争中的引领责任。”尤政说。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肩负着app研究和人才培养两大重任。“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涉及到多个学科交叉的问题,研究生培养是人工智能学科重要的切入点,他们是支撑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看来,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培养人才,按过去掌握知识的要求是不够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要思考如何在技术的驱动下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李建东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新知识的适应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怎么改变这种状况的能力。“学生学过的知识可能几年以后就完全变了,因此培养人才要以能力为先,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适应未来的变化,培养构建知识的能力,培养改变世界的能力。”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

明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明升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13日 03 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