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米拉·居尼斯 卢晓东 来源: 发布时间:2018/5/8 8:41:19
选择字号:
深耕“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本科生科研

 

■米拉·居尼斯 卢晓东

“双一流”需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为培养出具有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大学仅向学生传递已有的显性知识远不能达到目标,还必须使学生学会“如何创新”的缄默知识。在与教师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是传递缄默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本科生app研究课程成为一流本科教育重要因素之一。

本科生app研究课程源于美国,其发展、传播过程经历了“重点高校发芽—遍地开花、各具特色—国外高校借鉴—逐步推广”几个阶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设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将本科生纳入科研团队,开创了美国本科生科研课程先河。在短短30年内,数所高校效仿了这一本科教育模式,各自创立本科生科研计划。目前,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已经“遍地开花、各具特色”,本科生研究课程的理念与思路正被基础教育借鉴。

我国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课程方面的学习借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一开始就迅速站在了世界本科教育发展趋势前沿。清华在1995年考察MIT本科科研计划后,提出并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逐步将本科科研训练项目与教学计划相结合,尝试使训练活动“课程化”;1998年起,北大依托“ 政基金”等,基于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关制度的学习借鉴,建立了一套以“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正规课程体系;同年,浙大、复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之后,经由教育部“质量过程”一期、二期的专门助推,本科生科研课程开始进入更多高校中。这是二十年来明升中国本科教育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虽然目前开设本科生科研课程的高校逐渐增多,但多数本科生科研的课程性质仍然较弱,同时仍有部分高校尚未系统开设本科生科研课程。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课程的教育理念、组织管理、学生动力激发等方面还需要深耕细作。

然而,也会有人质疑——并非所有学生都将从事科研工作,本科生科研是否有必要课程化?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前文所述,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和教养意义,已超出课本所能够提供的显性知识范围。那些科研全过程中难以清晰表述、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的缄默知识,包括认知信念、方法与技巧等,均需在师生互动中实现传递与深化。以上意义,简单言说就是促进在app前沿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或者在探索未知过程中的“知行合一”;复杂言说,正如杜威所述,“除非是作为行动的产物,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和富于成效的理解。对事实的分析和重新安排是增长知识、获得解释力和正确分析所必需的过程,纯粹在思想上不可能获得这些丰富的学习成果。人们希望发现什么时必须对事物做些什么,他必须改变环境。这是实验室方法的经验,也是教育必须吸取的经验。”

对本科生而言,科研课程具有多方面意义和作用:首先,通过选习科研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作为缄默知识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二,因要解决问题,必然引发学生基于问题的建构式自主学习,这种学习与课程学习互补而相得益彰;第三,学生可在科研小组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可迁移性;第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学术方面进行的深层次互动和交往,是大学与网络学习不同的本质所在;第五,学生在科研参与中发现和验证兴趣,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选择提供机会和背景。在此方面,中外许多高校都已有很多生动鲜活的注册,不断增加人们对本科生科研课程效果的信心。

从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高校需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本科生科研课程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基于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过程研究,在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措施落实、学生动力激发、教师交流学习和管理制度改善等方面深耕细作。

第一,教育理念转变——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课程的导师十分关注学生在研究中的成长过程。在学生科研结束时,导师会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进行追踪式总结。

在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影响下,多数国内高校所开展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有陷入认识误区的倾向,即把本科生科研等同于一般科研,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筛选,以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为课程教育效果标准,甚至对作者排名、发表刊物级别等进行过度区分和不当奖赏,没有将本科生科研视为“教育过程”。这反映了本科生科研课程教育的功利取向。同时,结果导向的考核标准和培养易使学生参与动机异化,以保研和出国为目的的科研参与,无法在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间建立良好衔接。

第二,过程管理中的重点是分层管理、兴趣激发。

对学生的分层管理与兴趣激发是本科生科研过程管理的关键。高校在深化本科生科研课程时,需着重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例如,给初入校园的新生设置不限学科领域的科研参与机会,给他们机会先行在不同的实验室、研究组轮转,一方面帮助其适应大学科研,另一方面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项目具体内容,逐渐找到兴趣所在。导师还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科研团队里有经验的学生给新生传授经验。

第三,改革奖学金评审标准,使之进入科研进程。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GPA 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其重要原因就是奖学金评审以GPA为标准。本质上,奖学金应当激励创新,支持和激励本科生参与本科生科研课程,这是根本性逻辑变革,必将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方向的深刻变革,也能解决本科生科研课程基金来源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在奖学金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已经在该校引发了值得注意和称道的变化。

创新倾向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充分机会去探索和独立工作,这样的环境里原创的想法得到支持和珍视,这才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真正内涵。奖学金改革的目标就是将激发创新的作用凸显,使得创新超越GPA成为大学新的价值观,使奖学金成为探索和独立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米拉·居尼斯系北大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硕士、卢晓东系北大教育学院研究员)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5-08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