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袁一雪 来源: 发布时间:2018/5/4 8:47:16
选择字号:
科幻与科普作家马之恒:从“谜”到“迷”

法国里昂的缆车式地铁

蒸汽时代的山地通勤车  马之恒摄

■本报记者 袁一雪

科幻与科普作家马之恒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京是全国首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在北京生活的孩子对于地铁的记忆往往比较早,马之恒也不例外。

从儿时对地铁的好奇,到现在以地铁为创作灵感、写作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说,并一直关注着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技馆,马之恒早已与轨道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谜

在北京,最早的地铁线路是1号线。1号线是为战备防空而建的地下铁道一期工程,从西部郊区直抵北京火车站。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修建了从复兴门到建国门的马蹄状的2号线。到1987年底,为了更好地发挥运力,这两条线路被重新组合成为从苹果园到复兴门1号线和环行的2号线。

在马之恒的印象中,第一次接触地铁是在他四五岁时,而那时地铁于他留下的记忆就是一个个谜题。“记得列车开起来后,窗外的那些电缆像鞭子一样抽动。我那时候对火车是有概念的,父母告诉我地铁就是在地下走的火车,但我并未看到明显的‘车头’。而且,与火车不同的是窗外没有风景。”马之恒回忆说。这些儿时初见地铁时脑中的“谜题”,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他都找到了答案。

但有个“谜题”却令他困扰至今,“我记得上下地铁时,车底似乎有灯光透出来,但现在的地铁没有这个现象。我长大之后曾在车迷论坛上问过,好多人也提到自己小时候坐地铁有同样的体验,但也没有人能说清这个光线的来源”。

除了“神秘的光线”,马之恒更感兴趣的是位于苹果园地铁站以西的两个未开通的地铁站。高中时,马之恒无意中发现,苹果园站虽然是1号线的终点和始发站,编号却是103,那么101和102是哪里呢?大学时,一位同在科幻社团的同学恰巧住在其中一座“隐藏”车站附近,他无意中说起这件事,就激发了马之恒与几位同学创作科幻小说的灵感。

虽然当时小说并未成型,但在2009年,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马之恒终于将地铁给予他的灵感付诸实践,在《新科幻》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了,妹子》的科幻小说。在小说中,主人公“我”乘坐地铁探访了异世界,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异世界的居民。他们从猛犸象幻化成人,而后坐地铁融入人类社会。

出行更便捷

参加工作后的马之恒成为了一名科技记者,到陌生的城市进行科普考察时,他会选择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并留意它们的特色。

“位于北京的明升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很值得一去,那里有很多有故事的火车。”谈起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普场馆,马之恒激动地说,“至于欧洲大陆,推荐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交通中心和位于柏林的德意志技术博物馆,它们都有一些有故事的藏品。而西班牙马德里的铁道博物馆也很不错。”

由于几次前往上海考察科普场馆,因此除了北京,他也经常乘坐上海的地铁。“这两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相当密集,越新的线路通常换乘通道也越短,这些都让我更喜欢选择它们。特别是需要在交通高峰期前往某个地方的时候,有轨道交通就会特别方便,可以让我更好地把握时间。”马之恒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轨道交通的发展,让城市变得更紧密。不论到城市哪个地方,都能准时到达,不必担心堵车的问题。“在上海,大部分科普场馆都可以方便地通过轨道交通抵达,甚至远郊区的汽车博物馆和航海博物馆也有地铁线路相连。这让我可以特别放心地出游,不必担心迷路和黑车等问题。”

在国外,马之恒也会选择当地的公共交通,特别是容易辨识目的地的轨道交通系统;而这些国外的公共交通系统里,有一些针对当地情况设计的独到的技术解决方案,令他印象深刻。

在巴塞罗那和里昂,他都曾经乘坐过类似地铁,不过那里是以缆索来牵引的轨道缆车。“后来,在德意志博物馆的交通中心,我看到了一台蒸汽时代的山地通勤车,为了攀上更陡峭的山坡,它使用了齿轨系统,也就是在两条路轨之外还铺设有一条齿轨,车上由蒸汽机驱动的齿轮则与它紧紧咬合,以驱动这台通勤车翻山。再后来,在柏林的德意志技术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个采用悬吊架构的公共缆车系统的模型,它使用类似地铁的车厢,悬挂在粗大的缆索下面,让山谷两侧的居民能迅速地彼此沟通。人们在交通方面作出的这些奇想,令我觉得相当有意思。”马之恒表示,“在巴黎和里昂,我也曾经乘坐过胶轮地铁,甚至是无人驾驶的胶轮地铁。它们行驶在水泥路轨上,加速度很快,而且噪音很小。这也称得上是一种独特的交通体验。”

“跨界”的科普

轨道交通系统为城市提供了一些公共空间。除了进行商业开发,这些空间也能成为很不错的科普展示区域。如果能够被利用起来,特别是展示与轨道交通有关的科普内容,往往收效甚佳。

在巴塞罗那,地铁7号线的终点站提比达波大道站,临近欧洲著名的科技馆“宇宙盒”(CosmoCaixa)。这家科技馆最具特色的展区,是一片从亚马孙河流域“打包”送到西班牙的热带雨林。科技馆不仅将热带雨林展区和各种热带鱼类的照片制成巨幅喷绘,贴满站台层的所有墙壁,就连电梯的装饰元素也使用了热带雨林植物的贴纸。这样的设计,把车站变成了科技馆吸引观众的“橱窗”。

柏林的波茨坦广场车站也让马之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车站不仅服务于柏林人用来通勤的城市铁路,还有一些去其他城市的慢车通过,附近还有个地铁站,客流量比较大。所以,位于纽伦堡的德国铁路公司博物馆在这里做了个科普宣传区,展示德国铁路发展的历史,顺便推介人们前往这家博物馆参观。

而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注册,比如上海龙阳路的磁悬浮示范线车站下方,有一座关于磁悬浮技术的科普展馆,展览内容相当丰富。而在处于上海地铁网络末梢的滴水湖站,也有一些来自附近的明升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展品,以吸引人们前往航海博物馆。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5-04 第8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