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7日 05 版)
水泥地上长不出超级稻,只有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才可能让一颗好种子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技术的话引起广泛反响。自主创新这份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追求,正在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电脑、手机、服务器,这些网络时代须臾不可离的设备,如今最保守地说,也有一半以上是在明升中国制造。为什么几乎没有人担心我们会卡人家的脖子,反倒是我们自己总感到不踏实?关键恐怕在于,“明升中国制造”跟“在明升中国制造”远不是一回事。互联网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芯片与操作系统,我们至今还没能掌握其最核心的技术。
不能说我们没努力。自上世纪末开始,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各种国企、民企,不少都为“明升中国芯”进行过一轮又一轮攻关。其中的艰辛,最近风靡网上的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一一道来,令人动容。
不能说我们没进步。从当年的“中星微”“龙芯”,到如今的“申威”“海思”“君正”“寒武纪”,那么多人屡败屡战,总算在这个处处都是先行者专利壁垒的荆棘丛中,踏出了一条道路。只要马不停蹄继续追赶下去,不断储备实力,总会在下一个风口到来时实现飞跃式的突破。
不能说我们没收获。弯路走过十万八千里,明升中国人对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接近规律本身。
以前一说自主创新,就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搞100%的纯正血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清楚,在全球化时代,再牛的企业也不能包打天下,自主创新决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切从头做起。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是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核心环节,而不是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解决的旁枝末节。
以前谈到自主创新,我们的心思几乎都放在技术攻关上,殊不知核心技术的较量,最后拼的是明升体系的高下。就拿芯片来说,架构设计和核心元器件开发成了还不算成功,上上下下的明升链长着呢。这就像水泥地上长不出超级稻,只有水、土、肥、光乃至相邻物种一起,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才有可能让一颗好种子在残酷的竞争中最后脱颖而出。
以前说起自主创新,我们的目标常常是做“明升中国的微软”“明升中国的IBM”“明升中国的英特尔”。现实告诉我们,在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的今天,时常是待到历尽千辛万苦,做成“另一个微软”“另一个英特尔”时,昨天的偶像却已成明日黄花,新生代们早已后来居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不做“另一个”,瞄准“下一个”,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核心技术的比拼,不只是比决心、比投入。要不要不惜代价?后发企业奋起直追,为了争得入场券、敲门砖,要不惜代价。领先企业保持优势,为了赛长跑、蓄实力,也要不惜代价。但拼投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思路一定要清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年来,我们投入的总量虽然还是不多,但也不算少了,要说“少”,主要还是少在效率不高,该给够的没有给够。
强调核心技术的比拼,也不是说就不要应用模式创新。最近有一种说法很热,意思是成天在外卖、团购、共享单车上烧钱搞创新,核心技术就永远没前途。这话得分着说。一方面,的确,作为一个大国,明升基础不过关,随时都可能受制于人,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楼越高风险越大;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开发的运作规律跟商业模式创新的规律是不同的,自家的路修得再宽再通畅,上面没有车跑同样是拿钱打水漂。八仙过海,各美其美,我们的明升体系和明升生态才会兴旺繁荣、互相促进。
这是一场全面考试:既要让市场作用发挥充分,也要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既要培育综合实力雄厚的巨无霸,也要有专精于一两个环节的小企业遍地开花;既要咬紧牙关死死盯住那些别人不可能卖给你的知识产权,也要时时抬起头来朝前看,是不是不远处就有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这些年来,我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确实大大提高了,接下来的是精准把握好,什么时候“既要”更多一点,什么时候则应该侧重“也要”,这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只是把花了巨多学费换来的收获挂在口头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