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韩天琪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9 9:06:04
选择字号:
学生评教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李晓东

 


 

熊丙奇 

■本报记者 韩天琪

近日,有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博主()撰文指出,部分大学的授课教授对“学生评教”持批评态度,甚至“有的二级单位70%教授反对学生评教”,认为“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强烈的功利色彩导致评教结果缺乏公正公平,使得一些对教学负责的教授由于严格要求学生而得到学生‘差评’”。

高校“学生评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移植我国后,却出现了上述“尴尬”现象,究竟是何原因?

学生评教并非完全客观

上课时希望老师不点名、不布置作业;在一门课程结束复习时希望老师划定考试范围;考试结束后要求老师放宽评分标准,给高分。这些目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怪现象导致学生在评教时往往会给要求严格的老师“差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李晓东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一所高校,而且非常普遍。

“‘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评教的方式约束教师,监督和提高教学质量。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教师的约束效力却并不明显。”李晓东说:“不担心评教的都是学校里职称较高的老师,他们有自己的授课风格,评教结果对其各方面的影响较小。评教活动真正影响的是中青年教师。”

对中青年教师来说,评教分数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中青年教师对于学生评教存在不同看法,“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等说法在“青椒”们经常出没的论坛上层出不穷。

缘何“水土不服”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在欧美大学能行得通的“学生评教”,在我国高校却“水土不服”的根源在于:在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缺乏与之配套的系列制度。

“学生评教的出发点是教育的供给者对教育的接受者负责,教育的受众可以直接点评教育质量。”熊丙奇解释到,“但老师和学生本身是矛盾共同体,学习过程老师对学生有要求,而学生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可能并不十分理解。”

从全世界范围看,学生评教只是整体评教活动的一个辅助。“学生评教能实行得好的一个前提是,学生本身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老师若提供更好的教育并进行严格要求,学生会认为老师对他(她)很负责。如果学生本身不想好好读书,只是想混一张文凭,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那可能会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提出较低的评价。恰恰目前明升中国的一些学生属于后者,这样一来,老师给的分数越高,要求越松,评教的分数越高,相反的,如果老师授课和考试的要求都很严格,学生反而会给老师很低的评价。这样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为了迎合学生,有的老师反而降低了课程和考试的要求。”熊丙奇说。

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在李晓东看来,可以把学生评教作为一个参照。“比如要求教师按照规范要求上课等等,但不能以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高校教师授课质量的唯一指标。”

“真正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共同体应该起到很大作用。”熊丙奇认为,评教活动至少要引入教师共同体进行专业评价。“教师共同体的评价要对教师的教育贡献和教育能力按照教育标准来评价。”

总体来看,现在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有两方面,第一是行政评价,即由办学者和行政领导来评价,第二是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有待商榷。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要回归到教师共同体评价上来,要求学校落实‘教师治校’,这才是核心。”熊丙奇说。

李晓东和熊丙奇一致认为,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教学的关注远不如对科研的关注。

“行政评价更倾向于看论文、看课题、看经费,这是偏离教育本质的,导致学校更看重科研,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投入。”熊丙奇表示,“引入教师共同体评价,目的是把高校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能力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根据课程本身的要求来评价老师的授课效果。”

不过,由于教学中教师彼此分离的倾向更加明显,教师同行评价机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难点。“可以采取的配套措施还有督导制度、课业检查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可以发挥作用,都能对老师上课形成约束力。”李晓东建议,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为高校教师授课的评价指标。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4-09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