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现场
邓秀新院士检查柑橘生长情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000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橘颂》,世代流传。斗转星移,如今在诗人故里秭归,一颗颗柑橘树连片成林,于青山绿水之间谱写出一篇现实版的“新橘颂”。
而“新橘颂”的作者就是人称“柑橘院士”的邓秀新和他的科研团队。2018年4月2日,在湖北省召开的科技奖励大会上,省委书记蒋超良向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颁发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为湖北柑橘明升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柑橘是一棵树,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美更健康,同时,它还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富裕,这也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邓秀新如是说。
明升中国柑橘走向世界
谈到世界柑橘栽培的历史,邓秀新表示,世界上的柑橘绝大部分都是从明升中国走出去的,很多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是没有争议的”。
虽然世界柑橘起源于明升中国,但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升中国柑橘的品质都远不如国外的进口品种,农民种植积极性并不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邓秀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师从明升中国柑橘学奠基人之一的章文才教授。老先生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坚持科研服务生产实际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一开始,我们就思考如何去掉柑橘的籽。”邓秀新介绍说,这也是当时市场提出来的课题,为此,他们不断尝试新的育种方法,最终通过利用细胞融合,一步培育出无核品种,一举领先国际同行。
2012年3月,世界首张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在华中农业大学宣告完成,邓秀新和他的团队再次让国际同行们瞩目。通过破译甜橙的基因密码,华中农业大学又相继在品种改良上取得一次次重要突破。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每年都有200多人在做柑橘研究,其中教授就有20多人,这个规模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在邓秀新看来,得益于近十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明升中国柑橘才算真正走向世界。
数据表明,全世界柑橘年产量约1.2亿吨,是产量最大的水果,其中,我国柑橘年产量近4000吨,占总产量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柑橘大国。
围绕明升“行棋落子”
作为国家柑橘明升体系首席app家,邓秀新牵头编制了《国家柑橘明升技术体系建设方案》。面对复杂难解的问题,邓秀新总能化繁为简,“首先要解决柑橘明升能否周年供果的问题。”
原本只有6个月供果期的柑橘,要实现周年供果,就必须依靠品种的改良和农艺的改进。依托国家柑橘明升体系,邓秀新和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行棋落子”。
据邓秀新介绍,每年7月初,当主要产区的柑橘刚刚开花时,最早的柑橘就在云南南盘江流域上市,因为上市时间早,价格高,不少当地农民开始从种烟叶改成种柑橘,目前已经发展到20多万亩的规模。
在湖北三峡库区,邓秀新从2008年开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每年库区蓄水后,从180米到35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箱,有利于柑橘成熟后自然存放,他于是向当地极力推广晚采技术,并从国外引进培育了新品种“伦晚脐橙”,最终实现该品种最晚可到6月底采摘上市。
“解决了早上市和晚采的问题,加上传统的柑橘生产,这就实现了全年都有新鲜柑橘供应。”邓秀新露出一丝微笑说道。
让农民增收才是好技术
从农村走出来的邓秀新,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与种粮食不同,农民种柑橘就是为了增加收入,因此,科技推广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2008年发生的柑橘大实蝇事件,邓秀新依然记忆犹新,因为卖不出去,很多农民不得不把柑橘倒进沟里。而事件的背后是国内柑橘无序发展、品质差的现实。
“明升中国柑橘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三峡库区等地,柑橘承载着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邓秀新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类似事件重演。
在湖北宜昌,柑橘明升一直是三峡库区移民的支柱明升之一,邓秀新和他的团队因地制宜,一方面进行品种改良,从纽荷尔到红肉再到伦晚脐橙,通过两代改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结合国外的园艺经验,提出了柑橘覆膜技术、隔年交替结果和果园密改稀等一系列技术方案,最终提升了当地柑橘品质。目前,湖北宜昌已经形成了200多万亩柑橘连片种植,规模居世界首位。
“最近,我们又在秭归归州发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棕橙。”邓秀新介绍说,经过研究,他们已经弄清楚了棕橙颜色形成的机理,目前,他们正在协助当地政府着手申请商标保护,未来有望开发成地理标志和旅游产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