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各大高校相继公布自主招生简章。3月23日,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坚决打击和防范自主招生作假,切实维护公平、公正招生秩序。针对有中介机构打着包通过、考前辅导、提供所谓专利论文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敛财、干扰正常高校自主招生秩序的现象,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高校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提出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严格惩处造假等“五严格”工作要求。
自主招生高校提出有专利、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这让有的机构看到商机,向焦虑的家长推出花钱就可搞定专利、论文的服务,而部分家长也信以为真,花钱去买专利、论文。这是买卖专利、代写论文现象从评职称领域向自主招生领域的蔓延。教育部门从去年起就进行严厉治理,可还是有机构、家长有侥幸心理。根治这一问题,在落实“五严格”之外,必须改革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目前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不但催生高校内的功利学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社会的学术观。
有的家长之所以愿意花钱买专利、论文,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有专利、论文,大学就会认可,给予自主招生机会,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培训机构告诉家长,大学在职称评审、评比优秀学生时就是这样评的,只看有无论文、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不会关注论文的质量。在大学里就有教师、学生花钱买论文的现象,我国买卖论文的市场交易额达到上百亿元。
这些机构显然是拿大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作为可钻的漏洞。因此,堵住这一漏洞就需改革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首先,在自主招生中,应该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标准并监督实施。对申请者提交的专利、论文,要组织同行专家评价专利、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不能只看其是否获得专利授权,或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国际期刊上。现在有的机构就以核心期刊论文、国际期刊论文不同档次收钱。在申请者入围复试后,要组织对专利、论文提交者的答辩,询问其参加研究的过程和对研究的感悟,答辩专家要在答辩评价上签名。专利、论文造假能走通,唯一的可能是里应外合,搞一个专利、一篇论文,初审、复试一路绿灯。如果有同行专家初审、答辩,这不可能成功。
其次,大学的整体学术评价都必须实行专业同行评价,要由同行专家对学术成果本身进行评价,不是只看专利申请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只看专利申请、论文发表,而不评价学术成果本身的原创价值,不组织答辩,就会出现请人代写论文这样的造假行为。
由于专利和论文可能存在的造假行为,有人提出大学自主招生应该取消这一条件,而且这对农村学生也不公平——农村学生哪有能力弄专利,发表论文。武汉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就删除了往年“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竞赛名次、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成果的,享有优先资格”的规定。部分全国性竞赛的获奖学生,只享有笔试免考的“优待”。学校想以此扭转唯竞赛论、唯论文专利论,这需要理性对待。大学自主招生提出有专利、论文者也可申请,这是鼓励学生在中学参加课题研究、科创活动,并不是让学生功利对待,没有专利和论文也去弄专利和论文。对于造假问题,是可以通过严格初审和加强复试甄别的。而如果大学的教授在评价专利和论文时,不只看发表结果,那么农村学生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即便没发表也可作为申请材料。
另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提供相关培训服务也并非不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让课外培训多元化,从只关注学科知识培训,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但培训不能违法、违规,“保过”的宣传就违反广告法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要求,而家长花钱,培训机构给学生弄专利、论文,这根本不是培训,而是专利、论文交易。培训机构应该给学生提供和大学教授、博士生或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研究中去,如确实获得成果,可申请专利,发表论文,也就是说,专利、论文都必须是学生自己取得的成果,培训机构只是提供机会,加以一定的指导。这样的素质拓展,对学生来说,也才是货真价实的。家长在选择自主招生培训时,不能只追求功利的结果,而要追求孩子真正的能力提升和成长,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只会“弄巧成拙”,一旦发现造假,不仅会被取消自主招生资格,还会被视为高考作弊处理,取消高考资格。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3-27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