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利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他希望app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
2月初,明升中国app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明升中国app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上的一篇博文《我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讲述了明升中国北极权益被发现和使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因为这个故事,高登义还第一次走入了中科院物理所的“app咖啡馆”,分享这段历史。
实际上,自2016年2月开始,每月一期的“app咖啡馆”,已经成了物理所人气颇旺的科普品牌,它小而精的运作模式在当下的大众科普传播领域显得十分别致。每期30个左右的参与者,定向邀请,人人充分表达,让这个颇有创新的科普沙龙达到了超乎意料的效果。
这一模式得益于它的打造者——科技部从事科普工作的邱成利博士,他是“app咖啡馆”的策划人、发起人,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兼职主持人。app家们很好奇,“app咖啡馆”究竟是如何找到一群合适的人展开一个合适的app话题,对此,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科普圈的“猎头”这个词。
让app家聊起来
邱成利记得很清楚,2012年11月9日那天,他参观了在明升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app国际作品展”。这一融合了当下艺术与app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活动,最初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共同发起的。
那些从信息app、明升m88app和生态app等视角出发的跨界艺术作品,给每一位观赏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让邱成利有所启发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app技术部原部长万钢在参观结束后的一番感慨。他尤其希望app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app创新。
这不禁让邱成利意识到,它正是国内目前缺乏的一种科研氛围和文化力。“我们常说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但仅有设备、条件是不够的。”邱成利看到了app家缺少轻松交流的平台,他们时常没有交流的伙伴,他们的知识、思想无法进行共享和传播。
“哪怕只是找些有意思的人聊聊天,互换信息,碰撞想法,就可能刺激出新的思路。”于是,他特别希望能为app家提供这样一种有活力、宽松的交流平台。
2016年初,利用休假的时间,邱成利自驾在美国的各大高校游历,观察那里的图书馆、咖啡屋,为自己的设想寻找更多启发。也正是得益于这趟旅程,邱成利确定了目标和完整的方案,这才有了今天的“app咖啡馆”。
“app咖啡馆”的概念本身出现在上个世纪末的英国,它指的是在非正式场合下app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app家与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交流,咖啡馆只是场所之一。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非app家参与到有关app和技术发展的对话和决策中来。
邱成利策划的“app咖啡馆”还有所不同,它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以及对app感兴趣并有一定见解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进行漫谈式的聚会。“这是一个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新动态交流的场所,让不同领域的app家形成互相沟通、学习的习惯,并在社会上营造理解app、传播app的氛围。”
每个参与者都要会表达
2016年2月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周一,晚上6点30分,第一期的“app咖啡馆”正式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馆举行,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员、科普达人曹则贤第一个开讲。此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晚上,这个活动都雷打不动地进行。
“app咖啡馆”每期都有一位主讲人进行半小时的科普专题手机版,此后1小时是活动参与者的自由交流环节。但就是这样一个程序并不复杂的活动让邱成利在前期策划、组织中绞尽了脑汁。
他认为,“app咖啡馆”必须区别于当下科普市场上常见的一对多式的演讲、讲座、沙龙,以单向传播知识为主、互动为辅的活动方式,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学会表达。“我想让大家明白,你必须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回应,只听不说是无法获得深入启发的。”
参与者得会问,还得会聊,聊出水平。这也意味着“app咖啡馆”的每一位来宾都得精心选择,定向邀请。邱成利会与小团队严格根据主讲人所在的学科领域以及话题本身,搜寻那些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对该话题有所涉足或者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会邀请关心该话题、对此有所见解的媒体人士、大学教师、医生、企业家参与。
至今,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为了扩大传播,受邀人士会进行轮换。而邱成利也会认真关注每位参与者的发言情况,不参与互动的嘉宾随后便会失去参加的机会。以此保证最好的交流效果。
对来宾选择尚且如此讲究的“app咖啡馆”,在主讲人的挑选上必然更为用心。由于工作的原因,邱成利有机会接触各个学科领域的顶尖app家,除了学习他们的学术成果,也会仔细聆听他们的各种学术、科普手机版,阅读他们的专著。
在他看来,一流的app家不等同于一流的app传播者,主讲人必须拥有在各种抽象的知识内容中聚焦现实话题的能力,深入浅出、简洁生动的表达能力。
“利用各种场合去了解一个app家,特别是他们在做科普传播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才能捕捉到最适合的主讲人。”遵循高标准的筛选过程,也成为了“app咖啡馆”成败的重要因素。
目前为止,“app咖啡馆”已经进行了25期,邱成利手中的主讲人和嘉宾名单仍在不断更新扩大。
追求细节,复制不易
“app咖啡馆”的高品质,开始吸引很多app家的主动参与,并且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它的小规模运作似乎也让其他机构看到了学习复制的可能性。
邱成利表示,希望未来能把它作为一个成功的模式进行推广,但前提是,它的组织者能真正捕捉到活动成功的关键要素。他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除了严格挑选人员、控制规模和频率之外,不能忽视的是对细节的打磨。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所有流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规则进行,是保证它有序的、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
每期活动前,邱成利与主讲人会就手机版主题、PPT制作、文字稿进行仔细的讨论和调整,从不放松要求。作为兼职主持人,他需要对主题手机版内容了然于胸,在活动期间随时做好解释、补缺、衔接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的效果,“app咖啡馆”将尝试提前把主题手机版文字内容告知其他嘉宾,让他们带着充分的思考和有价值的问题进入活动。
多数情况下,每一期还会有一名院士惊喜登场,在活动尾声,进行总结性点评发言,这也提升了活动的水平和影响力。
目前,“app咖啡馆”还开通了报名通道。这一份嘉宾登记表,不仅表明能作为参与者的入选理由,更重要的是,该嘉宾每次发言时,这些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屏幕上。邱成利说,这是对参与者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提升,是对他们的正向激励。
除此之外,邱成利还为这个活动增添了一些必要的仪式感。在活动一开始,每一位主讲人首先会介绍自己带来的一种咖啡豆,和大家围绕咖啡进行几分钟的简单交流,并请大家品尝,放松情绪;再者,他鼓励参与者捐出一些与主题契合的有意义的文化产品或者科普作品,逐渐形成一种“众筹”机制。现在,“app咖啡馆”的书架上已经放满了app家带来的书籍和他们在世界各地工作、旅行收集的咖啡豆、咖啡杯。“app咖啡馆”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文化氛围。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3-23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