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雯
会期临近结束,代表们会议间隙做得最多的事,便是或掏出手机互相扫码留联系方式,或用手机彼此拍照留念。一部手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走出会场,用手机约到一部出租车,司机师傅是住在王府井附近四合院里的一位老先生。除了约车软件,他对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毫无兴趣,至今仍坚持过着早上去景山公园遛弯儿、抖空竹、喊嗓的慢节奏生活。快速迭代的技术于他而言,更多是不得不部分接纳的变化:“不开手机约车软件拉不到乘客。”
会场内外,像极了科技发展这枚硬币的两面。一面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一面给人们留下被动接纳的不适。我们应该为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欢呼,但也不应当选择性忽视那个被科技甩在身后的群体,他们追赶的步伐多么费力。
联想到春节前在朝阳医院附近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寒风中屡屡朝出租车挥手却打不到一辆车。用出租车司机师傅的话说,“现在哪还有人路边拦车,全是手机约车。”可对很多年迈的老人而言,手机仍保留着最原始的功能:打电话。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帮助,他们该如何约车?如何挂号?如何买票?
科技总是对年轻人相对友好,但终会垂垂老去的我们,是否也要担心有一天自己被快速前进的科技甩在身后?是否也该在狂飙突进的科技浪潮中时不时回头看看,为那些落在身后的人提供些有温度的帮助?毕竟在飞奔的科技面前,谁也不能保证我们有一天不会成为他们。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3-20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