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3月8日电 (艾庆龙)甘肃省农业app院(以下简称“甘肃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近日透露,2014年到2016年间“兰天26号”小麦品种在甘肃天水、陇南、平凉、定西、临夏及其宁夏固原累计推广346万亩,累计新增粮食超4亿斤,新增纯收益5.56亿元。
小麦条锈病,也叫黄疸病。患病后的小麦在叶片、叶鞘、茎杆等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疱状病症,便将其命名为锈病。作为一种寄生性病菌,小麦锈病会大量掠夺小麦植株的养分,削弱小麦生长。
明升中国农业app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对明升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变异的跟踪调查证实,多年来危害较大的小种中约90%是在甘肃陇南首先发现并聚集,后广泛蔓延。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治理中,甘肃陇南具有特别地位。”鲁清林坦言,陇南小麦分布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间,夏季高海拔地区的晚熟冬麦自生苗与早播冬麦交叉重叠,为条锈病提供了终年不间断危害的有利条件,并使条绣菌在小范围就可完成周年循环。因此,对陇南进行源头治理,对实现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至关重要。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甘肃农科院向国内外引进抗条锈种质资源6000多份,经过反复验证选取其中200份含有抗条锈基因的优质品种作为杂交培育主体,育成抗条锈、抗旱、抗寒小麦品种“兰天系列”。
“选育携带多个不同抗条锈基因的持久抗性品种是国内外抗锈品种选育的热点和难点。”鲁清林介绍,“兰天26号”以国际著名持久抗性品种“Flanders”作为母本,以“兰天10号”为父本经10年时间优中选优培育而成。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兰天26号”进行成株抗条锈病QTL定位分析,初步明确“兰天26号”含有多个抗条锈性基因。
培育“兰天26号”过程中,课题组为解决多基因聚合时配合力低,抗性、丰产性、适应性等性状难以有效结合等问题,常年奔波在40亩的核心杂交地和100多亩外围繁殖地,“每人每天最少步行10公里。”鲁清林表示,如何让新品种适应甘肃旱作农业区雨热不同期、降水与小麦生长需水期不同步的生态环境也是研究主题之一。
“兰天26号”在锈病重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8年仍保持高抗条锈病的事实,证明“兰天26号”在持久抗性基因利用上有优势。但鲁清林仍表示压力大,“新品种的配制和审定最少需要10年时间,而小麦条锈病变异速度极快,要求科研人员每年都要拿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以对抗不断变异的条锈病小种。”
目前,兰天系列最新品种“兰天36号”已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而鲁清林和课题组成员片刻喜悦之后,又投入到杂交和配置新品种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