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斑胸草雀是较常见的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鸟类,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明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从澳大利亚引进,目前为饲养的观赏鸟。此鸟体长10厘米左右,全体羽色青蓝灰色,头部呈蓝灰色,嘴基的两侧及两眼下方均有黑色羽纹。最明显的特征是飞羽深灰褐色,尾羽较短为黑色并有较规则白色横斑,故名斑马雀。
斑胸草雀善于利用天然洞穴,或其他鸟儿废弃的洞穴营巢,巢材常用细长的草茎及树叶,比如禾本科植物柔软的花絮或果穗。营巢时,雌雄鸟共同协作,雄鸟寻找合适的巢材衔至洞穴,雌鸟在洞穴中搭建完成巢坯,以后逐步植入细草、羽毛、纤维等巢材。在产卵、孵卵、育雏期间,雄鸟仍要衔细柔的巢材,供雌鸟修补巢穴。
多数亲鸟产卵4~6枚,若第一次繁殖,有的只产卵1枚,最多产卵3枚。白天多以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在巢穴附近,定时发出单音连鸣,仿佛告诉巢内孵卵的雌鸟“平安无事”。每日早晨、中午、黄昏前夕,雄鸟进巢换出雌鸟。雌鸟出巢,排便、饮水和觅食后,进巢替换雄鸟。
孵化期间,当环境温度高于26摄氏度时,它们会在胚胎发育后期即距离孵化日5天内,对卵鸣叫。如今人类流行胎教,难道鸟儿也如此?
很多鸟类的胚胎在发育后期和人类腹中胎儿一样,可以识别外部不同的声音,这就意味着鸟儿完全具备进行早期胎教的生理基础。可是我们不是鸟,如何知道呢?澳大利亚app家的实验,表明了即便你不是鸟,也可以发现它们的秘密。
为了解这些鸣声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影响,app家录制了斑胸草雀对卵鸣叫的声音——我们称之为“胎教鸣声”。然后把即将孵化的卵(距离孵化日5天)分成了两组,放置人工孵化箱中孵化。第一组给这些卵播放胎教鸣声,第二组播放成鸟之间的交流鸣声。两组实验的雏鸟孵化出来之后放回巢中由亲鸟继续抚养。
结果发现,聆听胎教鸣声的卵孵化出来之后,雏鸟随着巢温度升高,其生长发育缓慢。对照组聆听成鸟之间交流的鸣声,雏鸟出壳后随着巢温度升高,其生长发育也增快。按我们一般人的思维,亲鸟对卵进行胎教,应该使雏鸟长得更快才对。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何?
实际情况是,亲鸟不希望雏鸟过早地出壳,以及出壳后过快地生长。尤其是当气候变暖时,斑胸草雀边孵蛋边进行“胎教”,提醒尚未出生的雏鸟外面天气很热,慢点生长。这是因为温度高之下,如果雏鸟生长发育缓慢,体型较小,可以减少发育过程中的氧化损伤(DNA、蛋白和脂肪中不稳定有害分子的积聚),有利于雏鸟的健康。
通过追踪这些接受过胎教的鸟儿还发现,这些鸟儿比没有接受过胎教的,在下一繁殖期会出生更多的后代。这项研究说明“胎教”确实很重要。
这也证明了鸟类可依据环境去调整繁殖的情况,而且很有策略性。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2-02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