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5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薛松涛教授收到日本工程院阿部博之院长通知,祝贺薛教授入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日本工程院()成立于1987年,由大学、明升界以及国家机关中在工程及app技术相关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并具有重要领导和指导地位的人士组成。日本工程院于1990年加盟国际工程院联盟(CAETS),在日本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男,上海市人,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日本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健康监测委员会委员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结构工程、地震学、抗震学及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开设的课程有:《结构振动控制》,《防灾工程学》,《地基与基础》,《结构力学》等课程。多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160 篇以上,并有多篇论文被 EI,SCI 检索和引用;编写了书籍“ New Development of Continuum Mechanics ”(1996 年日本建筑学会出版社)中的“地震工程的力学”部分,任《场道地基》 (199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副主编;翻译了日本和泉正哲教授的著作《建筑结构力学》出版,2003年10月)和三田彰博士的《结构健康监测动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在日本期间主持完成日本文部省科研奖励项目4项;已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app基金项目1项(大跨度结构的竖向TMD控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科研项目1项和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重点资助项目,现主持国家杰出青年app基金1项(风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型结构的响应、监测及控制),参与国家 863 重点研究项目1项。
据:12月5日,西电华山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北大学教授陈强收到日本工程院阿部博之院长通知,祝贺陈教授入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陈强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赴日本东北大学留学,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担任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2000年任副教授,2013年升任教授。现担任该大学工学部电子通讯工程系电磁工程研究室主任,首席教授。2015年-2016年任该大学国际交流室主任,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1993年获得电子情报通信学会青年app家奖。1996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多次获得该学会通信分会活动功劳奖。2008年获该学会年度最佳论文奖,喜安善市奖。曾经担任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论文期刊副主编,IEICE电磁兼容工程分会秘书长,天线与电波传播分会秘书长,光电效应电磁测量分会主席,IEICE无线电力传输专业委员会主席等学术工作。现任IEEE天线学会东京分会主席(2017-2018),IEICE天线分会主席(2019-2021),IEICE Fellow(2018-)。
陈强教授领导的日本东北大学电磁工程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天线工程,微波/毫米波技术工程,环境电磁工程,以及计算电磁学等。该研究室在电磁学学科具有极大影响力,许多微波天线领域的伟大发明都出自该研究室,其中包括八木-宇田天线、自补结构非频变天线、轴向环天线等,研究室还培养出了包括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明升手机奖得主田中耕一在内的众多著名学者。
据悉,陈强教授于2015年6月6日应龚书喜教授的邀请获聘西电首批“华山学者”引智计划讲座教授,同时也为学校博士生导师,聘期内工作在电子工程学院、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陈教授在聘期间通过努力进一步促进了西电与日本东北大学两校的中日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科研协作,极大深化了两校以及中日在天线技术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据:12月5日,日本名城大学教授葛汉彬收到日本工程院阿部博之院长通知,祝贺他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
是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学院本科1982级校友,与土木学院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
葛汉彬主要从事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设计、减震消能设计、抗震性能评估、抗震加固理论和应用以及低周疲劳特性的研究;共著书18本,发表各种学术刊物论文300余篇;曾先后获得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结构工程论文奖,桥梁工程田中奖以及名城大学教育功勋奖。葛汉彬现担任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土木工程学app科长;日本土木学会会士(Fellow);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学会理事兼秘书长;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编委;日本土木学会《钢和复合结构设计规范》(抗震篇)和《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及日本钢结构协会《钢桥的抗震与减震设计指南》编委等工作。葛汉彬还是欧美同学会海外理事、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