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还没人因为创业失败而归” |
|
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在机场应用 图片来源: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本报记者 甘晓
“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这句话承包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手术机器人项目负责人谢毅整个夏天的开心。不久前,当谢毅为国内一家大型投资企业前来调研的工作人员介绍完该院手术机器人项目的情况后,对方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好消息不仅从手术机器人实验室传来。今年8月,中科院与恒大集团在北京进行了首批6个合作项目签约,其中半数出自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代表明升发展方向、具有市场潜力、有高度合作精神。”这是投资商对该院的评价。
这标志着该院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认可。“虽然成果转化之路走得艰辛,但结果让人欣喜。”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市场需求导向科研布局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中科院“三个面向”办院方针之一,也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目标。不过,多年来,科研成果转化的困难有目共睹。“app家难以准确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很难看准其潜在的市场应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韦方强分析。
为此,该院专设明升处,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寻找市场投资的兴趣点,面向市场布局科研选题。
谢毅负责的手术机器人是该院2014年启动的一批项目。前期市场调研时,科研人员看到,作为高端医疗设备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单机售价高达3000万元,消耗了大量外汇。而且有数据表明,到2021年,这一领域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1亿元。
“突破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让这一市场急需的高科技成果国产化,研发具有明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便成为了我们坚定的目标。”谢毅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目前,研究团队以人工智能方法与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仿生控制与先进制造技术,已研发出三代手术机器人系统,申请专利20余项。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即将开展。
打造融资全链条
市场意识有了,真正让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还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在科研战线上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兵,袁家虎看到,国内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生态尚在“不专业”的状态,各个环节资金的缺乏,成为首要困难。“那我们就自己来!”
几年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陆续设立支持科研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资金,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资金链”。
据袁家虎介绍,基础研究阶段,按照科研人员擅长的申请项目的老路走。到初创阶段,该院自筹或由孵化公司提供“天使基金”。手术机器人项目初创时便得到该院自筹资金600万元支持。
到了明升化阶段,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便是主要渠道。2013年,该院史浩飞团队成功制备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后,很快“大面积单层石墨烯明升化项目”获得投资,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如今,这家公司在石墨烯明升化阶段的优异表现,再次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
此外,获得青睐的人工智能项目得益于与行业龙头公司的合作。2015年底,该院基于人脸识别关键技术的突破,启动与智慧航安公司的合作。目前,在中科院“弘光专项”支持下,双方共同研发的“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已应用于全国70家机场、618条安检通道。该院智能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石宇表示:“与行业龙头公司的合作为我们打开了市场,这正是科研人员做不到的地方。”
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钱的问题解决了,谁来干活?“必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袁家虎想。多年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打出了一套改革创新的“组合拳”。
“对于这些成果我们会在前期进行院内孵化。”韦方强说,组团队、配设备、给场地,筹资金,都是前期孵化的方式。
进入中试转化阶段进一步激励。2012年起,以“股权+现金”方式奖励科研人员的新政陆续出台。史浩飞带领的石墨烯团队成为改革的首批受益者。2013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墨希公司,占股25%,这部分股权的50%则被该院奖励给石墨烯团队。
考虑到其他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成果转化中作出的间接贡献,该院规定,将12.5%所获股权的权益奖励给成果产生时在院的全职人员。韦方强说:“这项措施有助于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近年来,该院通过离职、留职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到成果转化企业创业,帮助转化企业实现成果—技术—产品的转化,并给予科研人员3年保护期。2015年,有3个科研团队共17名科研人员,签订了离职创业协议书,他们与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云从科技便是当初离职创业团队之一,经过短短3年多时间,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知名的AI供应商。
“首批创业的3年保护期时限已过,还没有人因为创业失败而回来。”袁家虎感到欣慰。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9-1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