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该指数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每年连续发布,今年是第四次公开发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勇,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上海社会app院副院长王振教授,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来自学界、政界、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今年的指数以前面三年连续发布的指数研究手机版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运用了国家创新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首届明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对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发展的指示精神,凸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质量一体化和长三角引领带动作用的发展理念,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协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该指数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明升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明升中国智库CTTI)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室(明升中国智库CTTI)的研究团队联合研制。
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对指数的理论依据、核心指标、研究方法、发现的结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汇报,并着重就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分布、要素间关系、演变趋势和对策建议方面做了介绍。
第一,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的评价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9个核心指标组成,采用自然断裂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规模-位序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根据协同发展能力可以分为5个等级,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成都和重庆6座城市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节点城市;长沙、无锡、宁波、合肥等27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湖州、衡阳、蚌埠等60座城市是地方重要城市,对周边邻近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铜陵、眉山、孝感等11座城市是协同发展能力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第二,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不均衡态势,说明协同发展程度仍待提高。从空间聚类的结果看,长江经济带内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8 子群。
第三,从要素间关系看,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交流服务能力与其生态支撑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目前的发展尚未形成生态包含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需要探索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兼得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第四,从各城市的得分看,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偏低,科创协同发展能力表现良好,而经济协同发展能力、交流服务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则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从演变趋势看,近4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指数得分均值由2015年的9.80分上升到2018年的19.11分,但整体水平依旧较低;尽管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有所缓解,得分的标准差从2015年的13.86下降到2018年的12.44,但是仍然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大部分沿海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也一直排名靠前,上海、杭州、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在经济带内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十位。
第六,通过与莱茵河流域比较发现,莱茵河流域的协同发展呈现多中心特征而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呈现单中心的特征,如莱茵河流域城市航空客货运量的城市首位度分别仅为1.05和1.25,而长江经济带这一指标高达2.26和3.41;相反,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相对低于莱茵河流域城市,长江经济带内城市的人均GDP也远低于莱茵河流域的城市。
记者了解到,相关专家基于指数研究提出的建议主要为:未来应该在上海设立权威、直属国务院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管理机构,增强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协调力度;尽快出台《长江法》,设立长江基金,充分发挥法制、社会组织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以及科技、生产、治理的融合,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系统;加快核心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发挥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恢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为跨界明升链、创新链、价值链合作创造必要条件;强化协同发展政策评估,发布年度发展手机版,集思广益,增强长江经济带行政决策的app性。
据悉,指数研制工作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