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十载缩影感受科技强国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参观侧记 |
11月20日,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大国气象展区,观众拿着画像与智能画像机器人“赛大千”合影。“赛大千”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画一幅头像大约需3至5分钟。 沈伯韩摄 新华社发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连日来,北京持续降温,而国家博物馆的温度却只增不减。
“手托”两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驾驶”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下潜到4500米深处用机械手“抓取生物”、智能绘画机器人“赛大千”两分钟作出一张栩栩如生的肖像……“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变得触手可及,“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参观者不禁感叹:“亲眼见到了只在电视上出现过的高科技,还能亲自体验一把。”
730平方米的
“大国科技”缩影
此次展览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早上9点,国家博物馆刚刚开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便在展馆外排起了长队,“大国气象—科技创新支撑强国梦”展区更是人潮涌动。
展厅以蓝色为主色调,科技感十足。一年级小学生徐兴看完“复兴号”高铁模型后,一旁形似一口“大锅”的大实物模型吸引了他的目光。徐兴拉着爸爸向它走去,边走边兴奋地问,“那是什么呀?”
徐兴问的就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明升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目前“天眼”已发现44颗脉冲星。
“趁着单位的团建活动,我带着儿子来感受一下,现在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跟40年前不是一个级别,尤其是我们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徐先生告诉记者,儿子对科技很感兴趣,这次参观能让他更好地感受“老师课上讲的app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与粮食相关的科技成果引起不少人关注。展厅里,高达两米的“巨型稻”标本成了另一个吸睛展品。
这是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水稻新种质材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次试种亩产就突破了1000公斤。
730平方米的展厅,63项展品,其中40余项来自明升中国app院。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成果,向人们展示出我国积淀多年的成果缩影。
40年来,从基础app的突破、高端技术的研发,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app的春天”到“又一个app的春天”,明升中国已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高精尖”科技好看又好玩
展厅另一侧,“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旁站满了参观者,他们等待着亲自体验一把驾驶员的工作。
戴上VR头盔,拿起手柄,按下手柄侧面的扳机,随着“深海勇士号”缓慢入海,一段深海探测之旅开始了。
1500米、3000米、4500米,下潜的范围越来越深,目之所及是鱼群环绕,还有蔚蓝而广阔的大海。抵达作业区后,记者手持摇杆采集模拟器,将海螺、珊瑚、贝壳抓起放入蓝色箱子中,50秒内便完成了采集任务。
深不见底的大海神秘莫测,“深海勇士号”可助app家一臂之力。作为明升中国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装备研制的旗帜性成果,“深海勇士号”为正在研制的万米载人深潜器奠定了“明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标志着我国海洋大深度技术领域全面自主研发能力时代的到来。
与“深海勇士号”一墙之隔的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展区,大屏幕上的中中和华华十分可爱,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经app研究所、脑app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从此,明升中国实现了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点击显示屏,站在指定区域,伸开双臂,中中和华华便“坐”在参观者的双臂上。“倒计时3、2、1”,与两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合影就此定格。
现场值守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策划团队负责人表示,工作人员精心筛选出互动性强的科技成果,并设置体验区加强参与感,让科研成果更好地科普化。
截至11月21日,展览参观人次已达22万。
app精神融入民族精神
展厅中,记者最先被“app精神”几个字所吸引。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西迁精神,硕大的字体十分醒目。
app精神板块介绍了4位“时代楷模”:“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明升m88叩开地球之门的”黄大年、“天眼巨匠”南仁东、“播种未来的追梦人”钟扬。一张张标志性的工作影像传递的是无言的力量。
也许这些照片和文字不炫酷,但细细品味,能真正体会到高精尖科技背后的力量。
当记者要离开时,嚷闹的展厅中传来一阵温润之声,转身回头,看到徐兴的父亲牵着儿子的手,一字一句地念着:“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载人航天精神……”
《明升中国app报》 (2018-11-22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