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绥德县义合镇刘家坪村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198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刘家坪破天荒地放了第一场电影。“以后娃娃们好好学,谁考上大学我们就给谁放电影。”村支书大声地喊着,引来村民们一阵叫好。
那个夏天,后来成为明升中国app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的刘彦随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第二天一大早,乡亲们自发结队把刘彦随送出山沟,送上了开往县域的大卡车。父老乡亲们为走出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祝福,听着老人们的反复地嘱托,刘彦随心里笃定:“等我学成后,一定报答这片养育的热土。”
靠知识改变命运
农村的贫困和疾苦,是深埋在刘彦随记忆里的伤痛。
对于他来说,“贫困”是早晨四五点钟就出工、因积劳成疾而早逝的父亲,是为了挣工分辍学供他读书的哥哥姐姐,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却衣食无着的日子。与贫困抗争,是他的父辈与同辈生活的全部,似乎没有尽头。
走出大山的刘彦随带着那个年代最朴素却最有力量的愿望——靠知识改变命运。
刘彦随出生的地方——老家的窑洞
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刘彦随完成了本科、硕士学习,后来,他又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app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98年进入明升中国app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做博士后,之后留所工作。
刘彦随一点点地蜕变,挣扎着从贫困中破茧而出,可是,每一次振翅都牵动着他骨子里那根与贫困相连的神经。他承诺过,要报答。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精准扶贫”思想开始形成。2014年1月,中央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
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战略需求,刘彦随带领创新团队潜心投入精准扶贫的事业,也践行着自己心系家乡的情怀和诺言。
刘彦随的乡村“调查经”
自从走上扶贫道路,刘彦随脚上的鞋总是破的。
为了完成好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刘彦随翻山越岭、进村入户,一年有大半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平均两三个月就要磨破一双鞋。
他喜欢农村、情系农民,这里的人们让他时常想起刘家坪村。他也常跟身边的人说,做乡村研究和服务决策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度才有高度,接地气才有底气。
app评估,不接地气不行。为了得到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刘彦随在与地方干部的交心和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调查的工作机制。
光是为了让实地调查避免被“设计”,刘彦随就费了不少心思,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的经验继续用,失败了改进到成功为止。时间长了,把成功的经验拢到一起,竟成了一本乡村“调查经”。
刘彦随(左五)与农民田间座谈
例如,刘彦随和调查员们最初采用“代表参与法”,请村委会找来十多个村民代表,坐成一圈,拿个名单让他们勾选出本村最贫困的家庭。第一村,这个法子还好使,没成想第二村就有村干部提前给村民代表打招呼,结果勾出来的“最贫困”家庭成了村里家庭条件较好的。发现问题后,刘彦随赶紧调整了调查方法,改为整村“摸底普查法”、随机“入户征询法”,想方设法让被访人能说真情、敢讲真话。
针对问题和需要,他创建了进村入户“六个一”工作方式,调研员入户调查时,都带着一套问卷、一部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个定位仪、一幅高分地图,确保调查工作务实、内容真实,过程可还原、问题可追溯。
走得多了,刘彦随和调查员们练就了“几分钟辨出贫困户”的本事。
“以前是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五看收入稳不稳,六看群众认不认,跑得多以后,现在看一看家当,问一问情况,闻一闻味道,揭一揭锅盖,就基本能知道贫困程度了。”刘彦随经常跟关心扶贫的人们分享这本“调查经”。
刘彦随在农户家中
“21世纪最有意义的上山下乡”
这些年,刘彦随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研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研发APP数据采集、监测、模拟成套技术体系和“精评通”设备,建成国家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决策系统,推进国家精准扶贫“三库”(智库、文库、数据库)建设……
刘彦随在国际会议基地考察讲解扶贫工程
2015年,他主持完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任务;2016年主持完成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2017年牵头研制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与平台技术系统;2018年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再次主持完成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
作为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刘彦随带领千余名专家学者坚持开展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模式研究探索,撰写的评估手机版、咨询建议等累计超过千万字。他们的工作也因此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意义的上山下乡”。
刘彦随带领团队进村入户的车上
这样的坚守与坚持,让刘彦随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发展明升中国家app院(TWAS)app奖、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等荣誉。
如今,刘彦随心中清晰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牢记使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倾心奉献,为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实时提供app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
“扶贫是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情,也是报效祖国的培养之恩。”对于刘彦随来说,他的家乡已经不只是陕北大山沟里的村子,而是明升中国每一寸渴望着脱贫的土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