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孢粉形态学作为广义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植物高等级分类阶元的一个重要依据。大量花粉形态数据的不断累积,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态性状重新审视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统演化关系成为可能。近期,明升中国app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和李德铢带领的研究团队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于蔷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对该支系所有4个目47科中的45科169个代表属21个花粉形态性状进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该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发表于《密苏里植物年报》。
团队研究表明,花粉形状和大小、外萌发孔形状和位置、覆盖层纹饰等性状在非固氮支系中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部分花粉性状呈现出明显的演化趋势,包括萌发孔数目增多、萌发孔位置由沿赤道向球面分布演化、外萌发孔形状由沟状向孔状演化、覆盖层纹饰由简单向复杂演化。花粉形态性状具重要分类意义,例如,环纹(Annulus)的出现支持蔷薇COM分支具有最近的共同原始祖先。此外,演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非固氮支系中花粉外壁较薄、上覆盖层存在分别与风媒传粉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该项研究是王红主持的国家自然app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重大研究项目“被子植物花粉形态性状演化及其驱动因子”系列研究中的第六部分。该项目通过大尺度、大规模的取样和大数据源,利用分子系统学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开展被子植物花粉形态演化式样的研究,以厘清被子植物花粉多样性起源和演化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主要的驱动因子,目前已发表系列文章6篇。(沈春蕾 陶至彬)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3417/2018074
《明升中国app报》 (2018-10-08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