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江·麦麦提在喀什疏勒县现场指导甜瓜整枝技术要领。
新疆农科院供图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多年来,新疆农业app院院长陈彤教授一直在为有效解决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三农”问题,不断探索并寻找一种新模式。他希望,这种模式适合在以小农户为主的南疆地区推广应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用科技对冲宗教极端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科技小院模式便进入了陈彤的视野。
2015年4月,新疆农业app院组织院相关研究所实地学习了解科技小院的运行模式和经验,并结合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试点建立了3个科技小院,“成效显著。”陈彤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2017年5月,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小院项目正式启动。目前,科技小院在新疆已有2年多的时间了。在陈彤看来,科技小院模式在这里是可行的。
据悉,科技小院模式是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发起创立的,从2009年至今,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
专家与农民零距离
农民需要科技人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很多时候,农民却找不到他们。以新疆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玉山江·麦麦提为代表的专家,正尝试做农民随叫随到的科技人员。虽然很辛苦,但从玉山江·麦麦提的言语间,记者感受到了他对这份工作的享受。
在新疆科协等单位的支持下,新疆农科院于2017年4月在喀什市疏勒县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建立了科技小院,玉山江·麦麦提等专家被组织派到了这里。英阿瓦提乡位于疏勒县东南部,辖10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共有2754户12888人,目前贫困户有1405户5320人。长期以来,这里种植业结构单一,一直沿袭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老三样,农民增收困难。
虽然当地也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甜瓜,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产量不高、卖不上好价钱,农民也没有了种植的积极性,而玉山江·麦麦提等专家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问题。
玉山江·麦麦提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参与了从选择品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销售等整个甜瓜生产过程,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其间,玉山江·麦麦提切身感受到农民对科技人员的需求。
吴麦热江·麦合木是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的村民,种植了近7亩地的甜瓜,但甜瓜在开花期间得了蔓枯病,这种病让他记忆犹新,2016年就因为此导致产量大大降低。2017年,他及时联系了玉山江·麦麦提,得到了防治蔓枯病的意见。
一个星期后,吴麦热江·麦合木见到玉山江·麦麦提后特别高兴,很感激他。“这位农民的年龄在30岁左右,很勤劳,以前经常到附近的村里打工,如果把甜瓜种植专业化的话,他就不需要到别处打工,可以在村里安心地种瓜了。”玉山江·麦麦提告诉记者。
玉山江·麦麦提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吴麦热江·麦合木等有干劲又勤奋的农民培养成为当地甜瓜种植大户或者农民技术人员,为其他农民服务。
截至目前,以英阿瓦提乡为重点,玉山江·麦麦提在附近的县、乡举办了多次关于甜瓜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控方面的现场会及技术培训。据统计,培训人数达1500人次,培养甜瓜种植专业户27名,并发放了1000多份维汉双语的甜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材料。
这样的效果是显著的。瓦哈普·艾拜是当地有名的种瓜好手,但病害问题是他一直解决不了的,现在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2017年,他仅种植了1.8亩甜瓜,却卖到了9600多元。这是他十几年来种甜瓜赚得最多的一次,让他兴奋不已。
2012年,玉山江·麦麦提从明升中国农业app院博士毕业后便回到新疆农科院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农民。2017年,他连续120天左右都在英阿瓦提乡,和农民同吃同住。
当前,甜瓜已收获并销售,当地农民问玉山江·麦麦提什么时间还会过来,希望他明年再来这里指导。
生产与科研连上了
其实,科技人员不仅仅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服务,他们还能从生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科研成果。
以玉山江·麦麦提为代表的科技小院的专家们在进行甜瓜技术指导的同时,还进行了多项科研试验。比如,今年他们在喀拉亚村首次尝试采用新的种植方式复播甜瓜,即小麦收割后再种植甜瓜,“种成功了!”玉山江·麦麦提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计算,1亩地甜瓜销售4000元左右,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瓜积极性。据估计,2018年有望在该村复播甜瓜种植面积提高到300~500亩,甜瓜纯收入达到75万~125万元。
“该技术与服务模式在南疆地区有大面积应用推广潜力,对精准扶贫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玉山江·麦麦提说。
此外,根据农民生产实践的需要,科技小院的专家还对甜瓜白粉病药剂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据了解,白粉病是新疆甜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影响甜瓜的植株,降低单株坐果率,使果实变小,造成甜瓜果实质量降低,从而导致甜瓜减产且失去市场价值。
目前,当地已有抗白粉病的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可喀什地区等南疆大部分地区还是种植不抗白粉病的品种,防治白粉病还是需要施杀菌剂。”玉山江·麦麦提说。
此外,科技小院的专家们还发现,当地农民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甜瓜白粉病产生抗药性。
在这种情况下,玉山江·麦麦提等人选择近几年国内外新研制开发的药剂,通过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以筛选出防治甜瓜白粉病高效、低毒与实惠的杀菌剂,提高防治功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经常邀请农民前来参观学习,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玉山江·麦麦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农民爱技术,用app的方法做农业。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两年多的试验示范,让陈彤深深地感受到科技小院模式在新疆尤其南疆地区是可行的,不仅是联系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桥梁,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好的模式。
在英阿瓦提乡喀拉亚村建立的科技小院,并不是新疆农科院建立的第一个。陈彤向记者介绍,率先试点建立的是种子科技小院,由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负责。目前,已在南疆地区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阿亚克浪喀勒村、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吾其村建立2个种子科技小院。
库木西力克乡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三角洲冲洪积平原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处于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均耕地面积2亩,1亩耕地生产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粮食供给,一部分用于获取少量现金收入,麦草用于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1 亩耕地生产棉花,用于获取现金收入,农业收入结构单一。
粮食作物研究所党支部专职书记吴新元是种子科技小院的负责人。他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积极推动种子科技小院建设,加快当地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培训农民制种技术,提高种子意识。
为此,他们联合喀什最大的粮食作物种业企业,以订单生产的方式,在科技小院覆盖的2个村建设小麦良种制种村。
“在作物生长全生育期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在生育期关键节点进行现场科技指导,做好最常规的技术措施应用落地,把简单、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吴新元说。
以阿亚克浪喀勒村种子科技小院为例。据了解,全村有农户162户712人,其中贫困户52户235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3%。全村实有耕地2751.4亩,其中农民承包地1350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集体土地1401亩。
吴新元向记者介绍,粮食作物所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在这里开展小麦制种村建设,制种面积由当时的700亩扩大到2016年的1200亩,人均制种面积1.6亩,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通过订单使农民每亩收益较种植粮食增收120元,人均增收192元。
实际上,农业在新疆南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极为特殊。“小麦种子繁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吸纳更多的农民具体参与到实践中,确保了区域粮食安全,为农业明升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吴新元说。
实践证明,科技小院带来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一直以来,农业科研人员都在思考如何真正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小院是最佳的载体。”陈彤希望,让科技小院在新疆扎下根来。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1-24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