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林
不久前,有媒体以《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为题报道了北京雨燕在北京城的生存状况,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文章中提到,今年7月初,北京地区的雨燕数量仅约为4000只。而半个世纪前,北京城的雨燕还是漫天飞舞,随处可见。北京雨燕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雨燕无法找到适宜的巢址。同时,出于文物保护目的,在古建筑斗拱的空隙前安装的防雀网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此外,园林绿化过于单一的状况和打药灭虫行为使雨燕的食物更加匮乏,大量的景观照明影响和破坏了雨燕的夜间休息,城市快速的变化更是让北京雨燕有些措手不及。这些都导致了北京雨燕的逐渐消失。
其实,不只是北京雨燕。如今,国内城市越建越大,楼宇越来越高,但留给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蝙蝠、壁虎、绿头鸭等野生动物在城市中越来越难觅踪影。因城市高楼玻璃幕墙的反射导致鸟类判断错误而撞死的悲剧时有报道。
但是,都市中行色匆匆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城市最初就是在自然中建立的,占据了很多本属于野生动物的领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用钢筋水泥的城市赶走了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侵蚀了它们的家园,让它们的栖息地日益碎片化,却又如此理直气壮。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也想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但苦于保护行为不仅费钱而且工程量巨大。实际上,很多对野生动物的善行并不需要高额的成本,只需要用心。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付新华曾讲述过他在日本东京参观萤火虫基地的经历。在东京这样的世界级城市,晚上灯火不输白昼,但萤火虫却不可思议地存活了下来。这是因为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和NGO在萤火虫基地周边密密麻麻地种植了高大树木以过滤光线,尽最大可能营造出萤火虫需要的黑暗环境,另外对周边的路灯实行声控,安装了特殊遮光罩,让光线垂直射到路面而不会散射到周围,将光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可见,一点点改变,就可以给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带来更大的生存契机。比如稍微改良一下住宅区的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就可以提供更多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
这种用心需要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建立,需要人们意识到人类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动物而已。作为当今地球上的绝对优势物种,能否让身边的野生动物拥有生存的机会,也是评判我们生态道德的一把标尺。
何况,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来也与野生动物的命运休戚相关。就拿北京雨燕来说,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
明升中国古人在建筑房梁时善用榫卯结构,除了利用精巧的力学作用和营造美观的建筑之外,大量的空洞也为鸟儿筑巢提供了方便。
我们现在常常提倡建设人际关系和谐包容的温暖城市。其实,如果对于那些同样居住于此的野生动物“邻居”们,我们也能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这才是真正温暖的城市。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9-01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