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西北生态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 |
挖掘生态建设更大空间需要智慧决策 |
|
■本报记者 王进东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发展再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如何加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因素。
对此,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日前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北地区生态恢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取决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决策的app性。挖掘生态建设的更大空间,需要智慧的政府决策。
丁永建介绍说,整体的自然波动与局部的显著变化是近2000年来西北生态变化的总格局。明清是人类活动影响超过自然因素影响的转折期。当时,生态剧变的范围明显扩大,生态脆弱性在较大范围内显现,有些地区的影响持续至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大范围退化,土壤侵蚀加剧,沙漠化土地面积急速扩张。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生态退化的范围持续扩大,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广袤的荒漠区和无人区,达到历史上最大。本世纪以来,各类生态趋于好转,植被面积扩大,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沙漠化整体出现逆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总体表现为植被盖度、生物量增加显著,但大多数地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稳定性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
在分析西北生态退化的原因时,丁永建说,绿洲与农业、森林、草地和荒漠植被生态系统以及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等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冰冻圈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河川径流和湖泊湿地在高寒地区和山区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在平原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为此,丁永建建议,针对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性突出的特点,一切人类活动须立足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的扰动。从过去2000多年的演变及近60年的变化过程来看,人类活动影响都表现得比气候变化的影响要突出和显著,而且导致的生态恢复过程也十分缓慢,有些甚至很难恢复。因此,未来的开发和建设应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为前提。
与此同时,重大政策的出台需要考虑西北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的本底条件。政策推动的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对西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驱动能力。未来包括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等政策的实施,均应体现生态优先的建设思路。
丁永建还表示,干旱区是发展农业还是保护生态系统,需要从提升干旱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价值上去比较,也需要从丝绸之路建设的具体举措中认真考量。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8-1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