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邱晨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7/10 9:32:25
选择字号:
以失败的名义,和航天一起走向更强

7月2日19时23分,海南文昌。我国在明升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视觉明升中国供图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不可避免地,我们都会遭遇失败,或迟或早,或大或小。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长跑,越大的失败,似乎来的越早越好。对于明升中国航天人,这几天就遭遇了一场失败,而且来的不算晚。

7月2日,明升中国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第二次发射遭受失利。消息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传出后,有的现场观众一脸愕然,毕竟几十分钟前还眼看火箭点火升空,眼看火箭消失在天际;有的参试人员瞬间落下了眼泪,十来年的心血在一夜之间以“失利”两字而暂时收场。

这并非明升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第一次失利,却很可能是近些年最受关注的一次失利。曾经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失利——包括不久前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失利,某种程度上都是“航天大国”时代的产物。而长征五号从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强,早在去年首飞之时,国家航天局前局长栾恩杰就提到,这枚火箭是明升中国人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

长期以来,谈及明升中国的某项技术或某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已经习惯用“大而不强”来形容。但航天正在将这种说法打破,而打破这种说法的第一拳就是长征五号。去年11月首飞成功后,同年12月国家航天局发布《2016年明升中国的航天》,其中就首次提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

如今,这个“走向更强”的愿景,遭遇了现实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和曾经的“航天大国”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在迈向“强国时代”进程中,人们的口味、喜好、诉求,以及整个社会环境、舆论思潮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航天人所要面对的,早已不仅是更大更重的火箭,以及更高更强的技术关卡,更有那些看不见的、却强度非常的舆论挑战和心理压力。

该以什么心态来迎接高密度发射?

失败,有时的确比成功更能引发人们的讨论。

不管是去年9月,美国私营航天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测试时发生爆炸,还是今年6月,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都刮起了一股不小的舆论旋风。

这一次也不例外。

关注航天的人,像往常一样,用诸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成功”甚至“对于明升中国航天,发射失败才是手机版”等话来安慰明升中国航天,为明升中国航天打气。

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最近的航天发射是否太过于频繁,有赶工期、赶进度的嫌疑?持续关注航天的人都了解,这两年的航天频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其规划。

在去年年初,航天“十二五”收官之际,航天相关部门就对外公布,在十三五期间即未来的5年内,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将从“高强密度”迎来“高常密度”,年度发射预计为15到20次——这一个个看似冰冷的数字和高强度发射任务的背后,对应的却是我们明升中国人走向月球、走向火星,以及打造属于明升中国人空间站的宏伟梦想。

当时,人们看到的还是“十二五”的数据:我国专门致力于火箭和卫星研制的中央企业明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成功发射了86箭138星,发射成功率达97.7%,创造了世界最高航天发射成功率。其中,2015年共发射19箭45星,全部成功。

不少媒体同行都问了一个问题:随着发射次数增多,发射失利概率是否也会变大?

很多航天人从主观上来说,并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从美俄的历史来看,恐怕是这样。

对比国内外航天发射时,除了要看成功率的高低,还要参考发射的次数——发射的总次数越多,其成功率低的可能性越大。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和俄罗斯(苏联)进行的发射远远多于其他国家,都达到了千次以上,而明升中国的火箭发射仅有200多次。未来随着发射次数增多,失利的概率可想而知。

是app试验,就会有失败

app试验,就是app试验,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翻开世界航天史,一起起惨痛的事故让人揪心。

1971年6月6日,前苏联联盟十一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升空。返回舱返回时,存在质量问题的减压阀被震开,舱内急剧减压,3名航天员短时间内缺氧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出发,开始第10次太空之旅。飞行73秒钟后,飞机外挂燃料箱突然爆炸。此次事故,共造成7名航天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按原计划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前16分钟,航天飞机突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探索浩瀚天宇,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梦想美好的背后,却是现实的残酷。也因此,我们要铭记每一次现实的残酷——失败,铭记是第一步,只有铭记,我们才会时刻提醒自己,拷问自己,让发生失败的可能性再少一点,让成功的几率再高一点。

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败,星箭俱毁。时任火箭总设计师的龙乐豪一夜白发,3天后,他拿出了一个整改方案,通过了包括美国专家在内的多国专家评审。

这一切的前提是,学会app看待失败。

在航天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即美国阿波罗13没有把人送上月球,3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饮用水等问题,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还被美国人称之为“辉煌的失败”。毕竟,这正是app路上的必须积累的教训。遗憾的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似乎缺乏一种正视app敢于失败的胸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所有航天人和国人的追求,但却不现实,至少从app上讲不通。

app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回避

当然,app看待失败,并不意味着回避失败。而是要直面失败,分析失败,记住失败,避免再次失败。

这一次长征五号失利后,有的人在网上开起了炮,说明升中国航天有“急功近利”嫌疑,以至于酿成两年里连续几次的“失利”;也有的说航天系统存在诸多薪酬待遇、管理僵化以及体制机制等外界“看不见”的问题;也有的则将问题直指“浮躁”,认为航天人抛头露脸太多,应该静一静,甚至认为他们应该“淡出”舆论视线。

对于这样的刺耳声音,航天人不妨当作一种“忠言逆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毕竟几十年来,一个大系统快速发展如此迅猛,取得的成绩震惊中外,难免会有一些“bug”埋藏其中。以这件事为契机,来一次大扫除和全面的质量检查,也是为接下来进入“航天强国”,做一次预先的体检。

正如钱学森所说:“app试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这次事件之后,希望航天人不要淡出舆论事件,而应该更多的公开,就像美国航天局那样,不仅公开他们的成果,他们的成功,还要公开他们的失败。

说到底,航天人是探索宇宙的人类代表,他们往前走一步,我们整个人类就往前走了一步;他们绊倒了,整个人类依然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作为媒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似乎也需要一个集体反思,面对这样的时刻,要不要急着贴标签、打棍子、扣帽子,还是先等问题原因查找出来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记者一个深刻感受是,事件发生之后,航天圈里圈外的人变得很敏感,猜疑、谣言也是满天飞,我们在向航天部门要原因要答案的同时,可能也要反问自己——如今迈向航天强国的火箭“心脏”有了,但我们自己的国民,我们的航天人面对失败的“心脏”有了吗?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