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考生和家长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要选择自己所要报考的高校和专业;高校也忙碌起来了,他们要争夺各地最“优质”的生源。
在高校对人才的这场争夺战中,巨额奖学金成为了一大利器。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各重点高校均在招生时,开出了对高考成绩优异者的巨额奖励,最高数额已经达到十万元之巨。
应该说,资金奖励历来是高校招收“优秀”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是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对人才争夺的日益加剧,以及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后,各高校资金相对充裕,各校开出的“价码”有水涨船高之势。
然而,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趋势吗?至少笔者不这样认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高校花费高额资金延揽的“优秀人才”,一般仅有一个衡量标准,即高考成绩。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高低与否,并不直接与高考成绩划等号。因此,高校花费巨资延揽人才的做法究竟“性价比”如何,值得商榷。
其次,高校巨资引才会对考生本身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干扰其正常的志愿填报,考生可能会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导致其学习生涯“走偏”。同时,怀揣巨额奖金走入高校的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某种“优越感”,这种虚幻的感觉又很可能使其对自己做出错误的定位,影响在大学的正常学习生活。
第三,高校的这种揽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对其他学生的某种不公平。高校设定录取分数线,也就意味着凡是超过这一分数线的志愿考生,都有平等的进入高校学习的权利,但巨额奖金的设定却打破了这种公平性。同时,也有可能会使学生误认为“学习”等于“金钱”,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对于高校巨资揽才的做法提出质疑,但笔者并不认为应该就此便苛责高校本身。因为这是高校出于对优秀人才的渴望而作出的自然动作,这就做企业要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原料质量,压缩成本一样,无可厚非。
也正因为如此,寄希望于高校自身废除这种做法也不现实。要改变这种做法,还需要有关部门能够在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比如设定一定的奖励上限,或提倡高校将更多精力放在展示学校本身实力,而非资金诱惑上。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6-27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