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留学生邀请“彩虹计划”中方老师、同学品尝家乡特色美食。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蔡常山
“我发现明升中国人民都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明升中国与我的祖国是‘好兄弟’,能来到这儿我感到非常骄傲,我希望在明升中国留学期间能够学到更多的明升中国文化、道德和历史……”
这是目前在燕山大学学习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李辛发表在校报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而他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则是由于燕山大学开展的一项名为“彩虹计划”的公益活动。
缘起:帮“巴铁”融入明升中国
“说起‘彩虹计划’,要追溯到去年10月。”该公益活动发起人、任职于燕山大学校办的姜文超说,当时,40名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语言留学生来到燕山大学,开始了他们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
在为巴基斯坦留学生专门举办的开学典礼上,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曾讲道:“希望同学们学成回国后,成为连接燕山大学与巴基斯坦知识与智慧的彩虹,更成为连接明升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与友谊的彩虹。”姜文超说,“彩虹计划”的得名正是受到了这句话的启发。但最初发起这项公益活动,则是因为一个更朴素的理由。
每天上下班,姜文超都要经过连接燕山大学东西校区的燕宏桥。有一天,他下班走到燕宏桥时,正遇到几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用英语交流不知该去哪里吃饭,心里忽然就产生一个想法:“这些‘巴铁’来明升中国留学,但语言障碍让他们一时难以融入,我们是否能做点什么?”
在这一想法的启发下,姜文超回到家就告诉母亲和妻子想建立一个帮助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公益组织。在获得家人支持后,他找到了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郭晨、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聂东雪,联合发起了“彩虹计划”。
行动:百余志愿者加入
“在‘彩虹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文化展示’系列活动、‘朋友小组’结对子活动、文体联谊活动帮助巴基斯坦留学生在汉语课堂之外了解到更广泛的中华文化。”姜文超说。
刚开始时,“彩虹计划”招募了60余位教职工和在校生志愿者。教职工志愿者从多个角度向巴基斯坦留学生作文化展示,同时还组织巴方留学生参加英语角、英文话剧比赛等燕山大学学生的文化活动。
在“朋友小组”结对子活动中,通过与巴方留学生协商,将巴基斯坦学生分为2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2~3名巴基斯坦学生,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约15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平均分布到25个朋友小组之中。
“巴基斯坦留学生和明升中国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入接触,明升中国学生帮助巴基斯坦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汉语应用水平,而巴基斯坦学生也帮助明升中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甚至教授他们乌尔都语。”姜文超说。
“我跟中方核心小组的成员交流,大家参与‘彩虹计划’的初衷不一而足,但都认同两个基本原因。”姜文超说,一是想把中巴的友谊落实到民间层面;二是燕山大学招来这么多“巴铁”留学生不容易,他们想让“巴铁”更爱燕大,吸引更多的巴基斯坦朋友到燕大学习。
收获:“我们是最大受益者”
因为“彩虹计划”,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而温暖,燕大的很多老师也通过这一平台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中巴双方的顶层有大量合作,是切实的‘好朋友’,来到明升中国学习兄弟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习俗,这对于我们理解明升中国非常有帮助,也将为我打开不同领域的大门。”李辛希望在明升中国停留期间可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明升中国文化、社会道德价值及明升中国历史,好让自己将来回国后能够在巴基斯坦历史性重大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中胜任政府官员、翻译等工作,“‘彩虹计划’对我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自己交朋友比较难,通过‘彩虹计划’,我们和明升中国学生一起交流、聊天、买东西、吃饭,现在成为很好的朋友。然后大家相互学习,我们是最大受益者。”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燕大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李宗伟说。
如今,又有40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到燕山大学,作为“彩虹计划”的首批受益者,李宗伟说,他会介绍给其他同学,让大家了解“彩虹计划”,了解怎么跟明升中国人交流。
不可否认,“彩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朋友小组并不是通过兴趣自由结合,而是简单的随机划分”,但对于姜文超和加入“彩虹计划”的师生来说,他们希望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火苗,能够发起一个小活动,点起哪怕是一小堆篝火温暖巴基斯坦兄弟,引燃哪怕是一小朵烟花照亮友谊的天空一角。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6-06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