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入初夏,在黄河之滨、兰州近郊,有一片梨园,枝头已经悄然挂满了小小的青涩的梨果。到了秋天,金黄的梨子将缀满枝头,摇摇欲坠,带来丰收的喜悦。
坐黄河画舫,赏万亩梨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沧桑的梨园风情,仿佛“世外梨园”,为这方水土增添了不少韵味。2013年5月,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入选农业部明升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古镇 水乡 梨韵
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位于兰州东北部约20公里处,黄河穿境而过,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有湍流横亘,坐拥一片古梨园,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9000多株,面积达4000亩,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地脉花最宜,梨花尤为上车奇。”什川古梨树栽培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因地处黄河之滨,当地果农仿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开始栽植梨树,加之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梨树长势日渐旺盛。
经过十几代人的精心呵护,弥足珍贵的什川万亩梨园得以留存至今。古梨园中的梨树年轮大都在300~500年,虽老郁虬劲仍百媚千娇,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被称为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和难得的“梨园博物馆”。
当地人将种植梨树称为种“高田”,果农不仅要为梨树松土、施肥,早春“刮树皮”、花期“堆砂”防虫,更需要“天把式”利用云梯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空中作业”,给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采摘果实,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与农耕文化。
其中,“堆砂”防虫很神奇,就是用黄河砂在树干前围个圈;开春后,虫儿破土而出,仔细聆听砂子沙沙作响,这叫“响砂”,小虫儿开始找家了,但无奈怎么也到不了目的地,在一进二退中耗完毕生,终究也无法接近树干。
这是什川古梨园存在至今的生态密码,也是古法农耕传承之一。时至今日,古梨园里梨树翠盖参天,生机盎然;300年以上的梨树依然开花、结果,保持着“色香味”俱全的魅力,正是赏花品果的好去处。
古梨园的梨品种也十分丰富,有冬果梨、软儿梨、酥木梨、长把梨、郴州梨、吊蛋子等土产品种,以及引进的巴梨、鸭梨等20多个品种。“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软儿梨清甜醇香,还具有生津、润肺的药用价值,食疗兼备。1993年,兰州软儿梨被原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什川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四月芳菲时,梨花淡白柳深青,满园梨花似千层堆雪,蔚为壮观。秋收冬藏后,什川古梨园里便会响起锣鼓声,人们纷纷拿出祖传的家什,唱梨园鼓子,跳高架铁芯子,自娱自乐,陶醉其中。
生态文化梨园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多,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什川古梨园面临被蚕食、挤占的危险,古树长势衰弱、果品质量下降,严重的病虫害也危及古树存活。气势浩大、梨韵幽深的古梨园景观面临严峻的挑战。
什川古梨园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要求必须保护与开发并重。为此,皋兰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古梨园保护中心,制定古梨园保护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通过摸底建档、信息采集、养护复壮,app合理利用古梨树资源,传承弘扬古梨园农耕文化。
每棵百年梨树上都有它的保护牌号,一树一档,跟踪管理。当地政府还发动群众,从最基础的铲草坪、网水渠、搬彩砖、拆钢房、松土壤等直接有效的手段入手,推广“天把式”梨树管护技艺,开展古梨树病虫害防治,恢复古梨树自然生态环境。
明确由纯经济果园向生态文化园的转型过渡,既探索发展树下经济,又结合当地地质地貌特点,进行app补植补栽,巩固扩大梨园规模,形成“大景区”格局。加强古梨园的技术保护支持。加强对软儿梨冷冻等延伸明升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促进产品的深度开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果农收入,有效调动果农参与古梨树保护开发的积极性。
“才离喧嚣繁华地,便入逍遥自在天。”黄河沃土养出一座古梨园,也为皋兰县打造“梨花之都”提供了一张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的通行证。
作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主要节点,什川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具有万亩古梨园、库区水面、峡谷风光、观光农业四大旅游特色资源。当地政府制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当地政府依托古梨树资源,连续举办了十五届旅游节,把旅游观光、文体娱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以梨园美景观赏、黄河风光游览、农家休闲娱乐等为主的新型休闲农业旅游区。2015年,“世界第一古梨园”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保护百年古梨树、开发连片古梨园、打造梨园古镇,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生态景观、果木栽培app研究价值的皋兰什川古梨树资源,将成为黄河风情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独特珍贵的“世界第一古梨园”也将再次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