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中科院合肥物质app研究院app岛小麦育种基地。
■本报记者 王方
皖北地区的新晋吨粮县——涡阳,过去却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欠发达地区,如今被一支来自大江南北的科研团队寄予了厚望,竟要逆袭成为品牌粮食生产基地。涡阳所在的黄淮南片有6000~7000万亩中低产田,中科院的app家将把这里改造成“第二粮仓”。
在这里,科研团队如何改造良田、攻关成功?接下来,又将有哪些为“第二粮仓”助力的新动向?
增粮“新途径”
砂姜黑土,土壤颗粒较粗大、含砂姜量较多;遇旱板结僵硬,遇涝发黏不渗水;适耕时间短。同时,水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即使有800毫米以上的年降水量,也未能使安徽再出一个除蒙城外的吨粮县。
事情在2015年有了转机。当年测产显示,涡阳县小麦、玉米两季合计平均亩产达1041.5公斤,成功实现吨粮县建设目标。
“原计划于2016年实现吨粮田县目标。但通过各方不懈努力,加快玉米高产高效种植,加速涡阳县吨粮田推广步伐,2015年推广吨粮田60多万亩,提前一年实现吨粮县。”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斌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这背后有一支队伍。2015年1月,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与多家企业,明升中国app院启动了“第二粮仓”STS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改良土、肥、水、种、药、机械及实施物联网全明升链技术集成,以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增效。
项目总协调人、中科院合肥物质app研究院研究员吴丽芳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说,“第二粮仓”紧密结合明升中国国家科技增粮的重大需求,河南、安徽是明升中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中的两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黄淮海平原定位为农业主产区,但黄淮南片有6000万~7000万亩中低产田,涉及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改造后可增产180亿斤,是粮食增产“新途径”。
“在粮食主产区要坚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保障,抓粮袋子的任务是不会变的。黄淮南片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未来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张正斌说。
项目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技术落地平台。依据淮北农业技术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对中科院及地方科技成果进行全明升链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和推广。二是创立县域样板(涡阳)。以砂姜黑土改造、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抗逆优质品种培育为主攻方向,创立中低产田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示范样板,推进示范区吨粮县建设。三是形成规模经营样板(龙亢农场),即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全明升链技术集成与示范样板。
技术集成落地
在安微龙亢农场和涡阳县基地,“第二粮仓”淮北项目围绕土、水两大关键生产要素,利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秆等废弃物结合酶促剂技术进行砂姜黑土改良,并研发了秸秆还田助剂、生物菌肥等技术产品;对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与应急灌溉和水肥一体微喷灌技术产品进行示范推广。
他们培育了抗逆适机收的玉米品种、抗(耐)赤霉病小麦品种、耐储藏水稻品种、脆秆水稻品种(适合秸秆还田)。其中,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化榜育成的“科育186”玉米品种技术,集成测产结果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
“该品种后期籽粒脱水快,比当地玉米品种早熟7~10天,可进行机械化籽粒收获,将是淮北地区推广应用的热门玉米品种。”吴丽芳介绍。
项目促进科技成果明升化。如项目组与河南心连心化肥公司“环境友好新型化肥研发及创新平台建设”二期重大联合攻关项目签约,双方共建“环境友好高效肥料技术研究中心”,促进明升中国化肥明升升级。中科禾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产品进入巴斯夫、富美实、台湾大成等国际知名公司的产品配方中。同时,项目技术成果孵化了青岛新纳、农仁街电子商务、上海原本、青岛蓝蚯蚓等农资和农业电子商务公司。
项目组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与示范区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联合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为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确保实现提质增效。”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告诉记者。
目前技术示范推广30万亩,形成“百亩试验、千亩示范、万亩辐射推广”格局;建立了皖北中低产田科技增粮技术集成模式,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为让农民看得懂、学会用,面向种粮大户、地方农业从业人员、农民等群体举办20余场技术培训和观摩会,培训3000余人,发放技术手册10000余份。
成果展示作样板
在合作模式上,“第二粮仓”项目组采取了政府协调、企业运作、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整合支撑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借助企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土地流转与托管的土地管理使用方式,实现技术快速熟化以及就地示范、推广、应用。
项目由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中科院合肥物质app研究院牵头,集合了院地多方力量。同时,“第二粮仓”项目与科技部粮丰工程、农业部高产创建、安徽省小麦高产、水稻提升和玉米振兴等科技计划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在皖北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2016年12月的项目结题会上,吴丽芳总结道,“历时两年时间,超出预期成效,圆满完成项目既定目标,中低产田提质增效模式初步形成。”
她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实施中科院‘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引入程顺和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等顶尖研究团队,研发砂姜黑土改良和赤霉病防控为主的农牧复合技术体系,形成以信息化精准管理和农业物联网为串联的可持续生产经营体系和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商业化模式,继续为国家‘第二粮仓’科技计划的全面实施打造技术推广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样板。”事实上,农牧耦合发展模式已在太和县拉开帷幕。
中科院“第二粮仓”项目以淮北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核心,也带动了周边三省的中低产田改造,这将进一步提升黄淮南片粮食生产能力。
就在今年3月,明升中国app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启动及实施方案研讨会在河南省永城市召开。段子渊表示,希望通过项目开展,在秸秆利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系统答案;利用大面积辐射示范,推动河南省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秸秆还田提高地力工作全面展开。
紧密结合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中科院在黄淮南片打造的绿色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和县域科技增粮示范样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也为全国范围内“第二粮仓”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3-22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