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天琪
“职称评定熬死你,绩效工资气死你”,这句“流行语”折射着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审仍然面临评审标准“一刀切”,评价方式单一化,职称与岗位、工资挂钩等问题。3月10日,人社部专门召开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明确5年内争取完成职称制度改革。特别是在论文、外语、计算机水平要求上不搞“一刀切”。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app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丰富职称评价方式”“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等要求,力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
“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职称评审对承认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力以及激发人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王道文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此次《意见》的出台对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十分必要。”
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现在学校的职称评审规则要求我们与其他学科竞争名额,相比很容易发论文的学科,我们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某高校人文学院讲师李东(化名)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近40岁的他在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中由于没有SCI论文,根本无法与学校强势的理工学科竞争,副教授职称对他来说遥遥无期。
“数论文”的情况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中并不鲜见。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明升手机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指出,我国现行职称评审的最大弊端是“一刀切”,“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
“表面上看这样做是有效的,但有效未必有利。”刘忠范补充道。
“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职业属性的差异性。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规定,app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查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正如刘忠范所说,现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不是所有工作都可以通过文章数量和发表刊物来体现。“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想落地是很难的。首先,打破职称评审‘一刀切’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单位可以冲破这种职称评审体系的藩篱,但其他评价渠道不一定能统一起来。如果不是全局性的改变,一个单位的改变将收效甚微。其次,过度数字化的评价机制背后是过度的行政化。”
刘忠范建议,各学科的职称评审应当由各学科自己决定。上级行政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而不是制定标准和进行具体的评审工作。“要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只有专家才能评价该领域内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如果采取完全的同行评议,我不相信大家只是简单地‘数论文’。”
考量实际贡献
以往27个系列的职称评审多面向体制内人员,非公领域里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人才的职称评审存在机制上不顺畅的问题。
“民办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职称评审时往往要到省一级的专门机构进行评审。”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沈保根认为,这种机制的弊端在于评审机构应接不暇,同时有可能忽略很多人的评审需求。
此次《意见》指出,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非公有制领域,尤其是基层的非公有制领域,不仅缺少人才,也缺乏好的职称评审机制。”沈保根强调,民办机构要与公办机构一样具有职称评审的权利。“我们应当为广大一线和边远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真正有机会在职称上得到一定的肯定,这样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也更加公平合理。对国家来说,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就有了非常大的改进。”
除了非公有制领域,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内部,由于岗位需求的差异,不同岗位的人员在职称评审时的待遇也大相径庭。
王道文告诉记者,在很多科研机构,支撑岗位人员评职称非常困难。“职称评审要区分对待不同的人员。有些支撑岗位的科研人员实际上工作做得非常好,发展了很多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服务。对于他们,应当丰富职称评价方式,以实际贡献来评定职称。”
尝试评聘分离
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审有两大体系。一是社会化评审,主要适用于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比如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等。二是由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自行评审。
王道文认为,社会化职称评审在近几年发展比较好。“社会化评审的好处之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与资历和岗位是脱钩的。”
换句话说,在社会化评审序列中,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岗位和工作,只要达到了某项评审要求,其职称和资历都是受到社会认可的。
但在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职称评审却和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王道文认为这是比较僵化的做法。“在很多科研机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竞争很激烈,由于与岗位结合在一起且岗位数量有限,很多达到某个职称要求的科研人员无法顺利评上职称。”
王道文建议,可以尝试评聘分开。“比如说,科研人员申请副高职称,但该科研机构今年只能有三个指标,一些已经达到标准的人因为名额少评不上。其实可以这样解决:只要达到某级职称所应具备的条件,就给申请人相应的职称。这种做法是对被评人员研究水平的一种认可,对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该有所帮助,也许值得尝试。”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3-12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