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秦志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3/8 9:29:40
选择字号:
让科研经费成为创新“助推器”

 

■本报记者 秦志伟

2016年7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系列“松绑+激励”的利好政策让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明升中国财政app研究院研究员贾康,一直关注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今年两会期间,他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出台后,他将会更关注政策的落地情况,“在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在符合科研规律的同时,应该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

“要把国家的钱花在刀刃上”

什么是科研规律?在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看来,app是要发现未知的东西,app研究也具有不可预见性,“体现在科研经费上,就是不要管得过死。”

早在2015年两会上,吴鸿就建议以预算、决算制度取代目前普遍实施的财务发票报销制度,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app化。“但当时相关部门回复说不太现实。”吴鸿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2016年两会上,贾康提交了《关于尊重科研规律,在横向课题经费管理中去行政化》的提案,之后也没有得到书面回复,而是被通知提案已作为委员意见建议转交相关部门参考。贾康认为,当时这个问题还比较棘手。

2016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意见》从科研经费预算调剂、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欢迎。

吴鸿对劳务费开支的规定印象深刻。根据《意见》规定,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意思就是参与项目研究和项目聘用的人员都可以开支劳务费。“虽然《意见》规定还没有具体落实到我们这个层面,但相关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吴鸿说。

今年年初,吴鸿等5位教授申请了300万元的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按照2016年3月《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修正案)》规定,劳务费按40%比例计算,即120万元,但经过团队成员协商,他们只报了80万元。

吴鸿向记者具体介绍了他们的计算过程:五年研究周期,平均每年16万元,项目组共40人,实际每年每人4000元。“要把国家的钱花在刀刃上,让钱发挥最大作用,国家也应该相信知识分子。”吴鸿说。

“中央让走十步,地方只敢走五六步”

虽然吴鸿认为广东省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的规定已经有很大改善,但与《意见》规定的“劳务费预算不设比例限制”仍没有同步。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市。

2016年9月,北京市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贯彻《意见》的地方新政《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随后,北京市农林app院根据《意见》《措施》等国家、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但他们在制定时遇到了说法不一致的情况。

虽然《措施》规定“取消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限制”,但另外补充了一句“绩效支出只能用于项目组成员”。而《意见》提出,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要求绩效支出安排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这是出现歧义较多的地方,也是需要探索的地方。”北京市农林app院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反复讨论,他们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体现在今年1月初出台的管理办法上就是:如果科研项目是国家级别的,将按照中央政策管理;如果是北京市科研项目,则按照北京政策管理。

“科研经费改革配套办法尚未出台,目前还难以落地取得实效。”全国人大代表、明升中国中医app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贾康也一直期待相关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细则尽快落地。“但目前还不清晰。”在贾康看来,有些主管部门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真正为知识分子解决令他们苦恼的问题。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app院院长李成贵看来,很多单位并没有用足政策,没有解放思想,只是一味追求风险最小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让走十步,但地方一般只敢走五六步。”但李成贵也承认,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此同时,权限下放了,但监管之弦不能松。张伯礼认为,要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靠制度供给激发科技创新潜力”

在李成贵看来,科研经费管理在风险管控的基础上,要坚持方便、高效两大原则,“要尊重app家,尊重科研规律,减少外在强制力量过多干预app研究”。

事实上,行政过度干预造成的权力寻租行为一直饱受诟病,而不当的科技功利观念的侵袭又破坏了app研究的外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app共同体内在的道德价值规范。

“可以说,现在不仅仅是科研经费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还有创新文化建设问题。”李成贵表示,全社会需要弘扬app精神,厚植创新文化,培肥创新土壤,净化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作为主管地方科技的领导,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黄日波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广西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创新。据介绍,从2016年开始,广西首创实施项目经费申请一季度一次,即申请项目不用抢一个时间段,理论上成熟一批资助一批。

“改革最大亮点是科技拨款不完全按财政年度走,当年用不完可转入资金池。”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认为,虽然效果还有待检验,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科研人员不用突击花钱,值得推广。

陈保善也提醒,相关部门的评审工作量会增加,不同批次标书的质量需要注意。“重大项目可以分批,一般项目不宜这样做。”陈保善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只有第三方介入,才能持久。

据透露,广西科技主管部门正在制订计划实施项目申请“常态制”和科研项目“揭榜式”,上述两项制度预计于2017年6月正式实施。

“只有打破制度环境的约束,靠制度供给激发科技创新潜力,让科研经费真正成为创新的‘助推器’,我国才能真正走上创新国家的道路。”贾康说。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3-08 第1版 明升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