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辉 张洪武 谭淑红
2012年,明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承担了原总工程师张兴钤院士学术资料采集工程,我们有幸第一次参与到明升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来。一年多的采集工作,我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深厚的积淀,在我国的科技史学方面有了许多收获和体会,对明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发展史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我们的主要做法、感悟和体验,希望能对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充分认识采集工程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采集工程深蕴的意义,这不仅是一项关系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之举,更是参与者深入解读老app家科研品格的历程,是个人素养、能力提升的弥足珍贵的体验。
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升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型资料采集工程,旨在抢救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所形成的各类珍贵档案。以老app家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围绕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app研究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将老app家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孜孜以求、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通过各种珍贵的档案史料生动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厘清脉络,寻找规律,探索老app家们的成才成长之路,为总结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app研究提供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素材,这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重大的文化工程。另一方面,老app家们是新明升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亲历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本身就是明升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一些老app家的相继离世,相关资料的散失给我国科技史研究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对他们学术成长资料的收集整理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简单地说,这是一项国家工程,也是一项抢救性工程。
采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感觉无从下手,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随着采集工作的深入,被岁月隐藏的或被张兴钤院士有意无意淡忘的片段,逐渐被我们发掘,张兴钤院士胸怀祖国的深情、科研求索的坚守、淡泊名利的品质……深深感动了采集小组的成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害怕稍有疏忽将张先生九十年孜孜求索的脚印有所遗漏。虽然采集工作十分艰辛,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但我们乐在其中,以至于采集工作做到最后,已经成为一种责任、一个心愿。
“敢做善成”的决心和方法
首先,要有“敢做事”的决心。
采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高,资料种类复杂、标准不一,时间进度不同,对于我们采集小组的全体成员来说都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除各小组面临的共同困难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
1.张院士已年过九旬,听力不好、记忆模糊。夫人也近90岁,两个女儿均不在身边,老家亲人来往较少。
2.张院士先后在美国凯斯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作过八年。这一段的生活经历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其一生唯一能够公诸于世的、重要的学术方面的资料,但因历史的原因,他本人无法提供相关的实物。
3.张院士长期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一线工作,工作内容涉密程度高,又是一项大app工程,其在核app领域取得的成就即使在我们院内也是鲜为人知的。
4.张院士一生为人低调,从未接受过手机版媒体的采访,也从不注意留存个人资料,反映其学术成长经历的各类证书、学籍档案等大部分都已佚失。
5.采集小组与张院士分处京、川两地,与院士沟通交流不便。
6.张院士一生经历丰富,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很多,对实地采集的时间、经济成本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上因素,的确给采集小组的实物资料收集、口述访谈以及研究手机版的撰写带来很大难度。但我们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做什么工作,难度是肯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既然承担了任务,就要想方设法把问题一一解决掉,这就是我们说的敢做事的决心。
其次,要有“善成事”的方法。
一是前期准备周全而细致。工作伊始,我们并没有急于对张院士进行访谈和实地走访,而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1.选配好采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在选配成员时充分考虑其专业、科技、史学、文学背景和团队精神。根据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素养进行分工,做到人尽其才。此外,邀请两位专家担任科技顾问,确保研究手机版专业描述准确。
2.认真研读《采集工程培训手册》和相关参考书籍,熟悉和掌握采集工作的流程与基本方法、采集内容与范围、资料的整理与编目、资料数字化格式和标准等。熟练掌握录音录像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与张院士本人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档案、国家图书馆等资料平台查阅了与张兴钤院士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咨询相关人员或知情人士,尽可能多地了解与张院士有关的一切信息,对其生活、求学和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成就、学科背景、师承关系、社会关系等有一个全面了解,扩充采集视野,为进一步找寻线索提供思路和方向。
4.确定访谈对象、实地走访单位。在掌握了总体情况后,我们根据张院士的成长轨迹,确定了访谈人员名单和实地走访单位,并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补充。
5.确定资料采集范围,确保采集的资料尽量全面、完整。张院士人生的每个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资料都是他学术成长历程的重要见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此,小组成员将采集范围尽量扩大,确保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不遗漏,试图通过采集还原张院士全面、连贯而丰富的科技人生,尽量不留空白。
6.制订详细的采集计划,分期分批、按部就班地推进工作。逐步完成年表、实地走访、口述访谈、实物资料分类整理、编目以及研究手机版等工作,具体到每一个子项都有完成的时间节点。
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人员的合理调配分工使得采集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是口述访谈审慎而全面。
好的访谈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前期工作准备得越细致,后面的访谈质量越高,才能写出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手机版。在正式开展访谈前,我们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张院士的研究领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章和报道,了解张院士的工作,以及在学术发展谱系中所处的位置;通过查阅所在单位的科研档案、个人档案,了解其工作中的重要节点、细节。在查阅前述资料的基础上,拟订访谈提纲,提交给张院士修改、审定后完成访谈,并根据撰写研究手机版的需要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补充访谈。
为取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不断增补访谈对象,此次采集共采访张院士及其亲友、学生、同事30余人。由于受访人众多,且很多受访人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给访谈整理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一些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小组成员通过了解受访人经历的历史背景、专业术语以及地方方言,并反复考证,最后形成音、视频资料各27份,访谈整理稿20余万字。
三是实地采集谋定而后动。
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充分,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2012年11月,实物采集工作以武汉大学作为第一站正式启动。我们怀着热切期望出发,武汉大学档案馆同志很热忱地帮助我们进行了资料检索,但结果只收获寥寥几页档案,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采集小组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联系到了武汉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徐正榜先生,并得到其全力支持,在掌握大量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去了武汉大学,获得丰硕成果。
此后,我们确立了实地走访的基本原则:没有充分调研不行动,没有事先谋划不行动。实地走访前对现有资料充分研读,找出暗藏在资料里的关于老app家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线索,重点理出老app家在此地的学术成长脉络,以最终确立单次采集计划。具体来说,就是去某地调研之前,要预想可能会有哪些与院士有关的资料,比如去张院士的亲朋同事家,要着重从书信、照片、手稿等方面来考虑;去曾经就读的学校或工作的单位,要把重点放在学籍档案、成绩册、照片、证书证章等方面。当然,所在单位的背景资料也是采集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每到一地都能有收获,我们遍访了张院士学习、工作、生活过的每一个单位,包括张院士在美国学习、工作的学校。在所领导的支持下,采集小组委托一名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同事,利用假期实地采集到张院士在美公开发表的论文等许多珍贵史料。
除前述各种资料外,小组还专门收集了如奖牌、奖章、使用过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仪器设备或生活用品、题词、书画作品、会议纪念品、贺卡、邀请函、会议回执等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院士丰富的科技人生。正是凭借锱铢必较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实物资料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共获得包括传记、证书证章、信件、档案、手稿、学术著作、报道、照片等12大类共1400余件(其中实物原件541件,移交馆藏基地488件),数字化资料1219件。这个数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完全靠自主采集而不是老app家本人捐赠的小组来说,实属不易。
四是研究手机版翔实而准确。
1.主题突出。集小组全体成员智慧,深入挖掘资料,形成准确的研究思路,最终确定研究手机版的大纲和主要写作内容。
2.确保史料翔实,论从史出。采集小组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了张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其app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国内外学术交往中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等约130多万字的资料,撰稿人在认真研读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动笔写作,最终形成16余万字的研究手机版。
3.考证准确。对于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的信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考证,确保材料句句有出处。
4.保密审查及时。在研究手机版成文后,我们组织多次专题讨论,按照所科技委、所保密委的意见进行了脱密处理。
5.专业术语准确。小组的科技顾问武胜院士和秦有钧研究员对文稿进行审阅修改。在正式确定出版后,又按出版社要求推荐了宋家树、蒙大桥两位专家作为专业审稿人,对研究手机版进行了审定。
主要感悟
一是深入细致的沟通。
院士本人的支持与配合决定着采集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张先生本人关于自己经历的事情从不愿意多讲,能够提供的实物资料有限。我们的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与张院士及其家人多接触多沟通,以期建立亲近的感情基础,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帮助我们掌握细节,对于还原历史大有裨益;加强与单位领导的沟通交流,争取支持;加强与实地调研单位的沟通,为完成采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协同攻关,解决难题;加强与明升中国科协、省科协以及其他采集小组的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少走弯路。
二是百分之百付出的精神。
无论做什么工作,勤奋都是取得成绩的关键。采集小组的成员都是兼职,大量烦琐的采集工作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小组成员经常加班到凌晨,却从不叫苦叫累,从没有一个人计较过名利,对待采集工作也是一丝不苟,决不马虎应付。
三是积极乐观的态度。
采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甚至外出调研被人当作“骗子”而拒之门外的情况也是有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不二法门,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们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我们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待之,最终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四是审慎细致的作风。
不放过任何疑点和线索,深度挖掘,以求从更宏观、更宽广的视角去还原老app家学术成长的历史,力争圆满完成资料采集。
五是充分利用采集成果,弘扬我院优秀的组织文化。
采集工程不能为采集而采集,取得的成果不能也不应被束之高阁,因此在采集进程过半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策划成果利用活动,从目前的情况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倾尽心力参与采集工程,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对丰富新明升中国的科技史有一定的帮助,希望通过分享我们的采集成果,让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品格,为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明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2013年5月14日小组成员谭淑红(右)、张洪武在鞍钢档案馆查阅资料。彭建辉摄
2013年6月4日,小组成员在上海采访张兴钤的妹妹张兴玲。左起:张敏、张兴玲、吕旗。彭建辉摄
2013年6月24日,采集小组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实地采集。左起:张洪武、尚成嘉、彭建辉。张敏摄
2013年8月17日,小组成员到青海原221厂实地采集留影。左起:郑刚、张洪武、谭淑红、彭建辉、吕旗。
2013年9月12日,小组成员在方正知家中收集实物。左起:赵小宜、彭建辉、方正知。杨梅娟摄
2013年11月23日,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手机版。左起:谭淑红、周文甫、张洪武、赵小宜、罗文华。彭建辉摄
2014年2月16日,小组成员与张兴钤夫妇交流。左起:左涵征、谭淑红、张兴钤、吕旗。
彭建辉摄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3-06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