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多条具体就业政策,以助力实现更为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其中,科教界对“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人才成为创业引领者”格外关注,这被认为是又一个旨在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彻底放权让利的重磅举措。
从最初的探索、形成意见,到如今提出加快落实的具体举措,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型创业、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决心显露无遗。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合法性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科技人员对创业离岗时期和返岗后的身份、权利、待遇等问题存在诸多顾虑,加上铁饭碗、金字塔光环的巨大吸引力,“捂着掖着式”的创业成为高校科研人员中常见的尴尬事实。此次《规划》的出台无疑释放了如下政策效应:有能力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成果的市场转化提高收入,进而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并带动国家整体创新活力的提升。《规划》让“安安心心科研,合合理理赚钱”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在大好形势面前,应该看到,自主创业并非普适性的选择,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业仍要充分考虑研究领域和具体明升的情况,因为一旦投入创业,将面临更加全面的考验。
首先,制度上需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体系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配套支持政策和认知的转变。目前的现状是,高校、科研院所中人员的考核、晋职称均以SCI论文、各类基金项目为主,而科研人员通过公司这个市场中介让自己的成果实现转让,让技术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产品的努力,依然难以得到承认,如何以市场成绩检验科研成果,仍需实践探索。
其次,此次《规划》是“双创”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然而,推动“双创”的力量不应该寄托在高校、科研单位对人员公职、待遇等权利保留标准的放宽上,而是要把研发作为一种明升发展起来。对待教师科研人员创业的态度,应该是既承认他们的学术地位,鼓励他们保持较高的科研能力,也要提高他们参与发展研发明升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转化研发成果有促进作用。而有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创造社会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承担向单位反馈实际经验和市场需求的职能,做到“产学研”不脱钩。
此外,《规划》某种意义上是鼓励“双创”和高校体制改革结合进行,因此不仅要看创业的数量,更要看创业的质量。高质量的创新型创业、知识型创业和高技术行业创业,根本还是取决于研发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科研人员创业是鼓励科研人员在研发明升领域的创业,至于对非研发明升的投资,放弃科研工作却不放弃科研职位的“走穴”式创业,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此,后续的政策制定需要考虑配套的考核和管理措施,以避免离岗创业成为钻政策空子的手段。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进行自主创业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存在短板,缺少诸如中介评估、市场运作、资本筹集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支撑,难以对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我们知道,在美国有很多高校教授、研究人员创业成功的事例,特别是在电子、生物、明升手机学科领域更加普遍。美国大部分研究性大学都设有专门促进成果转化的机构,这些机构为创业者提供涵盖创业知识准备、法律流程、资本筹集、宣传策略等一系列服务。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借鉴。落实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不仅要在人事关系上予以支持,更要考虑创业服务支撑体系的配套与建设。
此次《规划》到底能产生多大效力目前仍难以预测,但就笔者的观察而言,一些曾经的观望者们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笔者刚跟一个留校工作的同学聊过,他最近心情很不错。他说一个朋友早想拉他去做物联网的创业项目,他一直觉得压力和投入太大而没有贸然答应,但现在他想去试试了。最重要的是,他一向谨慎的太太也默许了这一想法。这是一个有政策实验意义的故事,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系明升中国app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