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赵婀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17/2/9 11:23:48
选择字号:
聚焦app素养培育:谁“偷”走孩子们的app梦

 

本报记者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9日 17 版)

●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app教育,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并不是“从垃圾桶中捡回来的”、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辽阔的宇宙、脚下踩着的每一块石头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艺术素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训练,尤其需要app思维的训练,需要具备丰富的app知识,掌握辩证的app思维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将app素养的各要素整合于学生活动之中,并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的方式,值得我国中小学的app课程广泛借鉴。

有这样两则调查结果,值得关注:

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的结果显示,明升中国“将来期望进入app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8%,也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24.5%的平均水平。

无独有偶。明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底也曾开展过类似调查。通过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3(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app相关工作,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这两个国家的数字分别是49.3%和44.6%。

面对这样的结果,心情难免有些沉重。曾几何时,小朋友们齐声高呼“长大想当app家”的情景似乎只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app梦”?

细细分析,成因恐怕是多方面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还不完全令人满意,长期以来,做科研、搞app被描述为特别艰苦、单调的工作都是重要因素。对此,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呼吁,“要认真反思全社会何以没有形成app研究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的共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app家是最幸福、最有价值的职业的认知。”

还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呵护孩子们对app的好奇心,用正确、健康的app教育的方式,将app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app、崇尚app的氛围,从而在厚实、饱满的土壤里,涵养出美丽的app之花。

深入开展app教育,迫在眉睫

明升中国地质app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学家苏德辰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耐人寻味: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际大陆app钻探培训,参观德国小城镇纳德林根,我身旁一位女游客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环形地貌向我介绍,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直径近30公里的凹坑,整个纳德林根坐落在一个撞击坑内,在巨大的陨石撞击作用下,原有的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听了她的介绍,我以为她一定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但没想到,她是一位医生,也是一名游客。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同样在十几年前,当我与一位生物学家在聊起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一口几千米的大陆app钻井时,这位生物学家问我,这能否将地球打穿。而这个问题显然是有悖app常识的,因为对地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地球的直径有12800公里,大陆地壳的厚度平均为33公里。”

“我并不是在嘲笑这位生物学家,隔行如隔山,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但反过来,分工和差别越精细,越需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人员之间进行科普与沟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更有利于app发现和技术进步。”苏德辰补充道。

是的,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app家之间需要互相科普,整个社会也需要科普,提升app素养。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也越来越多,但谣言、传言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全民科普以正本清源,迫在眉睫。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下一代,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正确的app教育,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并不是‘从垃圾桶中捡回来的’、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辽阔的宇宙、脚下踩着的每一块石头也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有学者呼吁。

“人的一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app教育,每一类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对大多数明升中国孩子来说,app教育会相对陌生一点,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人文和艺术的提倡有关,也与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有关。但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艺术素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训练,尤其需要app思维的训练,需要具备丰富的app知识,掌握辩证的app思维方式。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明升中国app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认为。

app教育,就是让我们学会“像app家一样思考”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app的土壤,一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app素养的积淀。

如下对话,十分典型:

调皮的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小男孩的妈妈面无表情地回答:“当然要吃饭了,不然就会被饿死!”妈妈毫不在意的一句话,将孩子“噎”在了沉默里。同样的场景,另外一位母亲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给身体输入能量呀。”“身体为什么需要输入能量呢?”“因为你跑步、跳舞、看书、玩耍都需要能量,能量用完了,就需要补充呢。”“能量为什么会用完呢?”“因为……”

显然,这位母亲的回答,就比第一位母亲的回答,更能帮助孩子开启app探知的大门,引导孩子用app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孩子“像app家一样思考”,也正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5PISA测试中首次倡导的理念之一。在过去考核学生识别app问题、运用app证据解释app问题、解决app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世界经合组织首次提出了“像app家一样思考”这样一个更高的、全新的目标。

目标的提出,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了解与自然变化、地球运动有关的知识,还要尝试去体验app家是如何工作的,学习app研究的一系列方法。“要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进行推理,初步揭示自然世界和实验室中一些现象的成因。教师要不断激发儿童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帮助学生逐步学会app思维,提高app探究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分析。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app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需要证据,然后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再进行一系列验证,而整套app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习惯,很多成年人都是十分缺乏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要在童年时期,就培养这种思维的习惯,从而为一生打好用app思考的底子。”徐星提到。

让app“能力”超越app“知识”

仔细分析2015年的PISA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侧重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和分析数据、提出证据、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同时将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整合在“温室效应”这一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观照社会现实、提升app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种通过提出问题将app素养的各要素整合于学生活动之中,并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的方式,值得我国中小学的app课程广泛借鉴。” 王祖浩分析。

对此,还有学者分析: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但目前不少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仍然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如何让隐性的能力超越显性的知识,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指向,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不过,也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去年年底,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是我国首颗由航天专家指导、北京市八一学校40余名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并主导部分载荷设计工作的一颗低轨道科普卫星。

这颗科普小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中小学生app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app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组建兴趣小组、多学科交叉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app探知活动。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app普及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不仅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app家致力于app普及工作,《app队长》《appFM》《缪斯夫人》《app春秋》这样的公共科普平台应运而生,《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等节目也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关注,这都为激发青少年的app兴趣、提升整个社会的app素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