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农业科技的翅膀越来越宽广有力。行走在田间地头,日新月异的感觉也扑面而来——
美味“巨型稻” 讲述人:本报记者 丁佳
本报记者丁佳被巨型稻的“身高”秒杀
听着蛙鸣,冒着秋雨,十月的一天,我一头扎进了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稻田里,却没料到,一向以个儿高自居的我,一下子就被“埋”了进去。
这里是明升中国app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研究站试验田,田里种的,是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培育的新型杂交水稻——巨型稻。
跟普通水稻最大的不同是,这种巨型杂交水稻可高达2米,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具有突出的高产、强抗等优势,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一半,理论单季产量有望超过每公顷18吨。
这么厉害的“巨人”水稻,到底味道怎么样呢?正想着,旁边的工作人员招呼道:“米饭出锅了,大家快来尝尝!”
锅盖一掀开,一股米香扑面而来。吃上一口,饱满的米粒、清甜的滋味、弹牙的口感,一切都恰到好处。不知不觉间,每个人都吃进去一碗白饭。
一帮人在农田边上聊天、吃美味的巨型稻,这些经历成为那次“下乡”采访最深的回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份“小确幸”的背后,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数以十年计的潜心钻研。
app家不但种出了优质高产的水稻,还为农民设计了一条“禾下致富”的创业路线:高大的“巨型稻”,可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利用这一特殊优势,就能提升稻田的生产经济效益,为农民带去实实在在的收益。
“玩”在乡间 讲述人:本报记者 秦志伟
本报记者秦志伟在广西甘蔗“双高”(高产高糖)基地采访
近年来,每逢阳春三月,总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到四川邛崃冉义镇的田间地头,他们是来收割庄稼的?当然不是,他们是来近距离欣赏田间美景、体验农耕文化的。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四川地区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今年2月27日,冉义镇举办了第二届龙抬头油菜花节。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小镇在不破坏生态、不损坏耕地的情况下,让油菜花田“长”出8幅巨型创意图案: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兄弟、爱意十足的丘比特之箭、传承传统文化的农耕扶犁……数千名游客沉浸在金色的海洋里,玩得不亦乐乎。
曾几何时,这里碎片化的农田和村居杂乱分布,导致生态环境非常不堪。经过地方政府不懈整治,才终于焕然一新。在邛崃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粮经明升综合示范区核心区,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目前,冉义镇规模化的油菜与水稻形成良性季节互补,既增加了土地产出率,又形成了独特的田园景观。
其实,邛崃也是从2015年才有了举办油菜花节这样的想法的。除此之外,当地还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举办过马拉松比赛。据镇政府统计,今年该镇仅这方面的旅游收入就超过了3000万元。如果再加上销售农作物的收入,当地农民的收入可谓相当可观了。
实际上,在农村,好看好玩的地方有很多,农田成为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这几年的事。一个月内,记者还走访了7个省份,看过无数个田间地头,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发展,在壮大新明升新业态、拓宽农业明升链价值链上确实下了真功夫,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薯农的变化 讲述人:明升中国农业app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明杰
高明杰(左二)在河南开封冯庄乡调研
自从2009年参加国家马铃薯明升技术体系调研活动以来,每年9月底至10月初北方马铃薯大量收获的季节,到内蒙古、张家口、甘肃、宁夏等地进行马铃薯田间价格调研,都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安排。
由于地方语言的问题,地头调研一般都有当地农科院所的科研技术人员陪同,充当向导兼翻译。说是田间价格调查,其实就是跟老乡聊的话题很广,包括家庭情况、生产成本、销售情况等等,基本是我们问到什么,老乡回答什么。当问到有什么技术需求时,他们基本也很难说出什么实质的内容,极少有能就技术问题进行交流的。
这种调查模式一直持续着,真正意识到有明显改变的是2015年秋季。那年我们在做田间市场调研时,当向村民做完基本介绍后,有些老乡的第一反应是问:“有啥好品种给介绍介绍”,说起县里的马铃薯技术人员和种薯经销商,也大都熟知。早些年,老乡种植马铃薯的种薯多数都是自留种或是串种,大都不舍得每亩地花二三百元购买脱毒种薯。马铃薯退化导致产量普遍不高,而合格的脱毒种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却能使马铃薯增产30%左右。于是,农户开始主动询问、购买脱毒种薯,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优质种薯的好处,认识到科技要素所起到的作用。
在随后两年的田间地头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询问种薯的老乡越来越多,很多人还就马铃薯病害、机械以及市场等技术问题找我们交流。通过这些年的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科技意识在逐渐提高,对种薯、肥料、农药、机械这些现代生产要素所起到的作用逐步认同,农户对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应用正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
年终手记:农业变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农业,总会与“土”“穷”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不知不觉间,这样的情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2004年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四年关注“三农问题”,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党的十九大手机版也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国家的高度重视让农业科技工作者干劲十足。他们已经意识到,科技是现代化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农民的需求在哪里,农业科技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近些年来,app家纷纷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农村的大地上,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杂交水稻、禽流感疫苗、分子育种、智慧农业……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深刻改变了农村的样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正如一位农业专家所说的那样,他们要做的事,不仅仅是论文纸上好看的增产数字,还要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
科技兴,则农业兴;科技强,则农业强。让凋敝的乡村重返美丽,让荒芜的土地焕发生机,让农业和农民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唯一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