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项目名称被念出来时,付昊桓淡定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与这位来自清华大学地球系统app系的80后副教授不同,跟随他一起上台领奖的几位90后清华大学博士生脸上的微笑掩盖不住。团队领奖后,在场的明升中国人纷纷跨越椅子和过道,兴奋地和这些年轻人握手庆贺。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由付昊桓等科研人员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一位80后“老板”和一群90后博士
斩获最高奖的“非线性地震模拟”成果来自一个跨学科、跨地区、跨机构的团队,在今年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发表,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app系、计算机系与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付昊桓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他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何聪辉、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杨广文、陈炳炜,山东大学殷泽坤、张庭坚、刘卫国,南方科技大学张振国,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张文强,国家并行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尹万旺等。
此外,付昊桓作为第一作者的“全球气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拟”研究同样入围“戈登贝尔”奖,在得到该奖提名的3项科研成果中,明升中国的申报项目占据了三分之二。
在核心团队背后,还有许多90后学霸的身影。何聪辉是获奖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唯一的90后。在付昊桓带领的研究团队中,90后博士占绝大部分。对于这些年轻的学霸来说,这位80后“老板”和他们几乎没有代沟。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博三的陈炳炜出生于1992年。他表示,这个团队里的90后们平常工作认真,吃饭聊天是“忙累了”的主要消遣,“在冲刺奖项前团队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之后,我们去吃了麻辣小龙虾,放松一下”。
“付老师和我相差只有十岁,感觉和他交流没有什么代沟,我们的娱乐活动有些他也参与。工作遇到一些问题时,他比我们的想法更加成熟,在科研方向更有方向感。而我们的想法有些五花八门,需要老师带领进行进一步的推敲验证。”陈炳炜说。
大奖背后是“7×24小时”的奋战
冲刺“戈登贝尔”奖的过程中,最令团队难忘的是一段“7×24小时”的“备战”经历。
据了解,奖项的申报是有时间节点的。何聪辉表示,在冲刺的最后一周里,团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而处理数据所用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每天的电费就达20万元左右。“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时间就是金钱’。”
“那7天,付老师带着我们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否则就少了测试和运行的时间。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无锡作伴通宵,这样的经历太难忘了。”他说。
多日的“连续作战”后,“非线性地震模拟”项目终于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和公众见面。这一项目首次实现了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app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据了解,研究团队选取了唐山大地震震源附近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的空间区域,以毫秒(一秒的千分之一)为时间单位,精确模拟了该区域在地震发生后150秒内的地质变化,分辨率可达到8米,频率可达到18赫兹。此前美国团队在“泰坦”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地震模拟,分辨率和频率只有20米、10赫兹。
出生于1988年的甘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后,他是获得提名的另一科研成果“全球气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拟”的手机版发言人。
这位被付昊桓称作团队“颜值担当”的年轻人告诉明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美国的几天,他一直待在宾馆里做PPT,没能去任何地方游玩,“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凌晨三四点才休息,只能默默地看着群里其他人分享美景和美食。”
记者了解到,“全球气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拟”这一项目由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根据“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系统特点,设计了从进程到线程的一整套优化方案,实现了千万核规模下25公里分辨率的模拟和每天3.4模式年的计算性能。
“今年这个奖的入围数量从去年的6个减到了3个,得知我们有两个奖项提名的时候我非常自豪。评委会主席告诉我,今年只要入围了就是一种荣誉。”甘霖笑着说,“也许他是在安慰我吧。不过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是明升中国项目拿到最高奖就行。”
“我的博士学位快完整了”
“得奖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睡觉。”身兼两个项目论文第一作者的付昊桓和“临危受命”在大会发言的甘霖在得知获奖后,终于有时间睡一觉了。团队中的90后博士们也难掩兴奋,他们说,这种感觉就像做电影的人拿到了奥斯卡奖一样。
“我们的工作幸获今年超算最高奖,‘神威·太湖之光’也第四次获得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感谢各位老师和小伙伴,我的博士学位快完整了!”何聪辉在自己的朋友圈这样写道。
事实上,这些年轻人的带头人付昊桓对这次获奖感到“诚惶诚恐”:“入围的时候就问过评委们,我们到底哪儿做得好了?”
“评委说,我们解决了非常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地震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都是跟全人类相关的。最好的机器就应该解决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另外,我们有很多交叉合作,不仅是计算机学和地学的学科交叉,还有跨学校、跨国家的突破。最后,我们把世界第一计算力变成了价值。”他回忆道。
的确,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让大机器可以解决大问题。不同学科的“碰撞”也让这汇聚在一起的“青年力”擦出了新的火花。据统计,近百年300个诺贝尔奖成果中,一半来源于学科交叉领域。
付昊桓自称是个“异类”,他本科、硕士、博士时学的计算机,却在博士后时偶然遇到了一位搞地学、计算机学交叉研究的老师,“误入歧途”开始了地学研究。获奖项目的参与者中,来自计算机、地学、大气等多学科的师生各显其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默契合作。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成绩将不仅仅停留于此,app探索之路的号角才刚刚响起。
付昊桓有两个目标:“一是以应用软件将世界第一的计算力转化为app及工程问题的突破与创新。二是以超算中心为平台,再将顶尖的app转化为一流的服务,以此为基础,去探索地震、气候变化等关乎全人类的复杂问题,实现对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有效辐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