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上,干茶外形要条索紧结重实、色泽乌绿油润;嗅觉上,香气类似兰花香,且具有一定的持久度;味觉上,茶汤要滋味鲜爽、醇厚,具有回甘;触觉上,将干茶置于手心要有沉甸稍重的感觉。这才是一杯好的安溪铁观音茶。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历史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审评方法,安溪铁观音在明升中国茶叶的百花园中一枝独秀,芬芳持久。2014年5月,农业部公布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明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乌龙茶之乡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的安溪县西坪镇,居山而近海,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明升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系统核心区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包括松岩、尧山、尧阳、上尧、南阳5个村。
安溪县境内多山,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温度18℃;光照适宜,多漫射光、多紫外线光;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山地土质多为酸性红壤和砖红壤,因此非常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构成了安溪铁观音培育、生长的自然优势。
铁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清雍正年间在安溪县西坪镇发现并开始推广。其由来有两种传说:魏说——观音托梦和王说——乾隆赐名。安溪铁观音起源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近300年的发展铸就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标签。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孕育了多项茶树无性繁殖的技术,并创制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可以说,安溪铁观音的特定品质不仅来自于其特殊而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来自于其严格的采摘要求、制作工艺及审评方法。
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独特的“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
其技艺包括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阶段。采摘工艺含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三部分;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反复不下10次)、烘干十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和包装六道工序。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推广了带状茶—林模式。树种以豆科的乔木和小乔木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荫、冬天落叶覆盖地表的功能。套种一年生绿肥,梯壁种草护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茶庄园建设
茶明升是安溪最大的传统明升。早在1995年安溪就被农业部命名为“明升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4年,安溪铁观音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保护。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安溪铁观音”为明升中国驰名商标。
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高达1424.38亿元。仅在西坪镇就有3.7万亩茶园,其中优质的铁观音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茶叶6000吨,以茶为生或涉茶的人口占90%以上。全镇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有7家。
近年来,安溪县从“茶山大生态—茶园上气候—土壤微环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四个层面立体推进,致力建设优质高效生态茶园,退茶还林,提升茶山绿化水平,构建质量安全全程防控体系,为茶业上好生态底色。
安溪重视茶园基础管理,在种植上普遍实行伏季休茶,茶树长势健壮;在制作上,重摇青重发酵的传统制茶理念强势回归,深入开展全面取缔压茶机专项整治,加上各类技术培训、制茶技能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茶农制作技艺大大提升。
茶旅融合,则为人们了解和接触茶叶提供了一个全新方式。好山好水好风光,金秋时节,来到青山之中,亲自体验制茶工序,品尝茶乡特色美食。如果感兴趣,还能亲手制作一罐属于自己的茶叶,很多游客对这种新兴旅游形式记忆深刻。
安溪县政府表示将大力推动茶叶庄园建设,通过茶庄园化实现精耕细作,打造看得见的健康好茶,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推广“茶叶生产基地庄园化”之下,目前,安溪县已实现茶园庄园化管控茶园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47%。茶庄园建设不仅成为茶叶品质管控的有效手段,也为安溪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成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典范。
华祥苑、高建发、国心绿谷、德峰、八马、杉品等,一批富有茶文化特色、能留住客人、有经济效益的茶庄园与茶业综合体,积极开展各类茶事体验,催动“买体验、卖体验”消费热潮,实现差异化竞争、个性化发展。
茶庄园建设风潮的兴起给安溪茶明升带来一次创新和突破,将助推安溪茶明升实现“二次腾飞”。(王方整理)
《明升中国app报》 (2017-11-01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