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八大以来科技扶贫实践综述:以科技支撑助推精准脱贫 |
|
■本报记者 倪思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总会出现在贫困地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伴着2016年的新年钟声,他道出了心里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一直备受国家重视。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我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又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将其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
如今,在扶贫攻城拔寨的冲刺期,贫困同胞的脱贫致富,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
十八大以来,来自明升中国app院、明升中国工程院、明升中国科协、国家自然app基金委、明升中国农业app院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进贫困地区,走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播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找准目标 技术助攻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贫困地区,贫困情况各有不同,脱贫发展各有所需。
贵州省水城县。当地盛产猕猴桃,而传统品种种植范围小,产量不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等人利用自主培育的“东红”猕猴桃替换当地传统品种,提高了猕猴桃抗病性,又通过引进新品种和规范生产,将水城县的猕猴桃种植范围从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
明升中国app院里,像钟彩虹一样致力于扶贫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很多。为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如何用科技力量助力地方脱贫,今年中科院向4个定点扶贫县派出164名科技工作者,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明确扶贫思路和方向,形成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十三五”规划,明升中国app院将“针对不同地区积极开发推广特色农业和明升技术,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群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服务”,明升中国app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这样表示。
今年,中科院还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落实扶贫任务。同时,他们还完善了科技扶贫的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制,中科院扶贫领导工作小组要与定点帮扶责任研究所党委书记以及承担中西部革命老区扶贫任务的分院党委书记签订“军令状”——《科技扶贫任务责任书》,保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这里特产的乌骨鸡由于长期近亲繁殖,种群退化,个体变小、整齐度变差。针对此问题,明升中国科协成立保种育种专家工作站,集结了来自明升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科技助力下,2016年,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种体系已经建立,每年产出250万只鸡苗。
十八大以来,利用凝聚科技智慧、组织科技力量的优质平台,明升中国科协搭建了不少脱贫攻坚的新舞台。2016年10月,明升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1000个以上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1000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组织10万名以上来自各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贫困村全覆盖。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当地茶叶历史悠久,又是明升中国最大富硒带,可以开发特色富硒农产品。于是,明升中国农科院与安康市委市政府进行院地合作,研发出安康富硒茶——“陕茶1号”。经过5年院地合作共建,一些高端富硒农产品走出安康,带动了安康富硒明升的快速发展,成为牵引安康乃至辐射带动整个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5年来,明升中国农业app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脱贫、明升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充分利用人才、技术、成果、项目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科技精准帮扶工作力度,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贫困地区致穷的原因各有不同,脱贫办法却有着相似之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明升铺路 授人以渔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明升是扶贫的关键,给技术可以帮贫困地区解决生产难题,扶明升则能让成效更长久。明升扶贫对于持续增收的效益,正通过全国各地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得到证实。
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展了异地股份制扶贫开发,助推地方形成特色明升。当地属于“既无条件又无资源”的地区,土地等资源不足,无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明升支持。中科院科技扶贫队伍创新机制,号召十八洞村和苗汉子野生蔬菜合作社联合创建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年,这里的精品猕猴桃开始试挂果,预计产量将达200吨。
在贵州省迎春村,贵州省科协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引导发展以茶山绿茶种植、孵化场建设和特色林下养殖为代表的特色种养业,点燃了迎春村大众创业的激情。迎春村林下养鸡已发展成养殖特色明升,覆盖贫困户82户、326人,人均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直接带动该村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环京津国家级贫困县阜平县,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明升中国农业app院组织郑果所、蔬菜所、信息所等有关单位强大的专家团队和挂职干部开展林果业、设施蔬菜、食用菌、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种养循环农业等明升方面的对口帮扶工作。
扶贫开发绝对不是“等”“靠”“要”。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明升,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不过,明升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却也是最难的措施。往年,一到农产品大规模上市的季节,总会有农产品出现滞销,很多原本用来致富的明升未能承受住市场的考验,致使农户血本无归,贫困问题加重,脱贫热情受到打击。
那么,什么明升是最适宜当地发展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自然app基金委员会想出了“扶贫高招”。2013年开始,基金委制定了“扶贫项目申请评审制度”,按自然app项目评审流程评审扶贫项目,为app开展明升扶贫保驾护航。
这一做法让扶贫项目的眼光放得更远。“过去的扶贫项目职能部门接触较多,现在要加强专家评审,不仅考虑当下的扶贫效果,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国家自然app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说。
彻底扶贫 必先扶智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志”与“智”。贫困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表现。要拔掉穷根,归根结底,是要让贫穷的人们自己站起来,不仅有敢想敢干的志气,更有善谋巧干的智慧。这是对当地困难群众的挑战,也是对奋斗在扶贫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挑战。
认识转变,才有希望摘掉贫困的帽子。为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安了一个新家,被村民们称为“院士之家”。一年多来,他已十几次来到澜沧县,大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是他办班教农民技术的地方。
有人问他,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搞了一辈子农业,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来扶贫就都用上了,把农民带富,心里真的感到高兴。”
今年秋天,朱有勇的“院士之家”迎来240位农民学生,他们是“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的首期学员,分别参加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4个培训班,跟着朱有勇同吃同住,学习农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对于这所由院士牵头的职业学校,明升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提出,要走“抗大之路”,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带动老百姓学到真技术,实现明升扶贫可持续发展。
如今,不少贫困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田间学校”。仅明升中国农业app院十八大以来就组织专家在太行山区的阜平,武陵山区的湘西、恩施,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帮扶行动,年均举办技术培训110期,培训贫困地区的技术人员和农民1.2万人次。
有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如是强调。
在贫困地区,明升中国app院不仅打造出科技和明升的发展平台,还为保障当地长效增收创造条件。他们的办法就是,推动科技教育。
中科院昆明分院持续几年组织科普团队深入云南“老、少、边”地区,向重点人群传播app精神和知识。今年,昆明分院围绕当地学生科普实际需求,组织中科院在智能自动化、动物学领域的科普力量,通过探索性实验,将贫困地区的课堂变成了app发现的现场。
从技术支撑到明升孵育,从科技培训到app教育,这5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让扶贫工作日渐实现“精”“准”“优”。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云贵山区到西北边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脚步走遍了全国所有连片特困地区。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族人民许下的承诺,也是明升中国科研工作者向7000万贫困群众立下的誓言。
《明升中国app报》 (2017-10-09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