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激活小鼠前脑的中央杏仁核,发现小鼠竟然对原本并无兴趣的小木棍、对原本害怕的机器虫子产生攻击和啃咬的行为。由此,“猎食”——这一本能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得以被首次揭示。
1月12日,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师、美国耶鲁大学在站博士后韩雯斐博士作为第一作者,与耶鲁大学Ivan de Araujo教授共同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CELL)杂志新年第一期上,发表题为“Integrated Control of Predatory Hunting by 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中央杏仁核对猎食行为的整合调控》的封面论文,首次清晰阐释了前脑对脑干以及头颈颅面运动的调控,开创了口腔颌面部感受环路研究领域的先河。该文一经上线,即被 Science、Nature等顶尖学术杂志网站转载并发表专业社评,同时受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手机版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韩雯斐博士介绍,作为生物体重要本能行为的“猎食”行为,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物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摄取食物的研究极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有文章提及中央杏仁核可能与主动“猎食”有关,而简单摄入食物颗粒的“摄食”行为,并不会引发中央杏仁核的神经反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课题组采用光遗传、药物遗传手段,直接激活小鼠的中央杏仁核,结果令人惊奇:小鼠竟然对本来没有兴趣的小木棍、本来害怕的机器虫子产生了攻击和啃咬的行为。在体脑电记录也显示,中央杏仁核直接诱发肌肉的收缩,积极参与了“猎食”行为,而非没有难度的“摄食”行为。
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觉信息和情绪调节的中心,一般认为与恐惧和焦虑有关,研究发现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猎食行为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一结果非常出人意料。研究者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的神经投射,同时广泛分布着各种调节激素的受体(包括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运动输出的“闸门”功能,将上游的感觉与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并输出到中脑和脑干的运动中枢,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情感环路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精密联系。另外,该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对脑干头颈部运动中枢的精细调控环路,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头颈部运动失常(比如夜磨牙征)与情绪调节之间的联系。
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邀请多名神经app领域的重要学者对该论文作评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ay Tye教授评述道:“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并且有突破性的研究。该文为读者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猎食行为是怎样与恐惧与躲避行为相联系的?就像所有重要发现一样,一个新发现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这使得读者们想更深入地了解杏仁核以及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通过精确操纵小鼠脑部微小部分的不同种群的神经元,该论文非常优雅地解构了复杂的猎食行为。”“该论文将最前沿的技术以最正确的方式应用在最需要的问题上,无论其app性还是技术性都非常值得一读。”美国霍华德休斯明升手机版研究所的Scott Sternson教授、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明升手机版院神经appBart Borghuis教授分别作此评述。
据介绍,韩雯斐博士现为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师,她曾于2002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读于同济大学口腔明升手机版院,期间,于2007年7月获学士学位,2010年7月获硕士学位,2015年9月获博士学位。2012年10月,韩雯斐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获得者,由同济大学口腔明升手机版院选送至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她继续在美国耶鲁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