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把脉时代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
叶甜春
如今,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微电子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甚至可以这样说:芯片较于信息化的重要性,就如同钢铁对于工业化的重要程度。
在微电子领域,该如何凭借自身优势,履行好时代职责和国家使命,并与国际接轨引领明升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微电子学科国立“集团军”的“掌门人”,我们来听听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是如何率领自己的团队,践行“惟精惟一、求是求新”之所训的。
学科建设适应时代需要
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明升,尤其是涉及到信息化方面的明升,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明升发展,都亟需微电子技术和芯片的跟进支撑,所以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共性需求。
基于此,微电子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学科方向的大幅调整已是势在必行。其实早在三年前,全所上下就已戮力同心考虑调整自身学科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了。
“科技经济绝不能‘两张皮’”。据叶甜春介绍,特别是在“率先行动”计划提出以后,微电子所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将自身学科结构、布局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整,彻底将原有学科方向打乱、重整。最终,研究所将学科划分为基础研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行业服务和行业应用三大门类。
叶甜春认为最后一大门类是全所的特色所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我国微电子领域的重点将在应用上,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侧重在芯片、传感器、系统软硬件解决方案上。”
在行业服务和行业应用方面,研究所专门组建了八个职能部门:行业服务主要是瞄准国内骨干企业,特别是针对国家投入力度大的一些龙头企业,研究所与其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面向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服务和支撑工作。
在行业应用方面,叶甜春表示研究所成立了智能感知研发中心,涉及芯片和传感器,瞄准的是物联网等感知应用;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作为未来的战略性明升研究所也有涉猎;智能制造研发中心,集中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健康电子研发中心,目标是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健康管理;通信和信息工程研发中心,旨在接轨国际领先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前沿。
通过优明升手机科布局,研究所目标更加集中和明确,效果十分明显。叶甜春表示,当前研究所在每个新的方向上都集结了一批人,通过做好规划,队伍配置已趋于合理,研发进展迅速,研究所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
研究所不能变为“一潭死水”
“‘开放办所’口号在微电子所已经提出十年了。”在微电子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对外合作思想深入人心,结合研究所实际,又是如何诠释和践行这句话内涵的呢?
微电子所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开放合作”,为此全所做了一次深刻的战略研讨。作为信息社会的公用技术,微电子技术涉及各个和信息有关的领域。叶甜春认为,如今各大与之相关或者不相关的研究机构或者企业,都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集成电路领域:或者从应用、系统的角度往芯片拓展,或者从材料方向往电路靠拢。
“变‘四面受敌’为‘八面来风’,这是我们的一次很大的观念转变,在我们并不擅长的领域,如应用或者材料来和其他人合作,这样更容易发挥出我们的长处。”叶甜春指出,曾经微电子所想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甚至做出产品,后来发现这种模式根本不成立:因为搞研发的人往往在突破核心技术,判断技术方向上是有长处的,而一旦要做出产品,他们则并不擅长。
“研究所的工作其实做一半就可以了,另外一半应该交给其他人去做。”在所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前移的思想,让更多人摒弃了成果做出来才转化的旧观念。全所一致认为,只有研发一开始便和企业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这种工作逐渐体现出价值后再交由企业完成后续工作,连研发人员都一起转移到企业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如今,研究所已与包括武汉新芯在内的行业内部大部分核心企业组建了实验室,而实验室则完全由企业来管理,企业也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他们的研发团队。
“这就是所谓的‘双跨’人才。”叶甜春表示,研发人员走向企业,如果其变得越来越核心,将来他的方向必定是企业。在他看来,国有研发机构,人才连同成果一起输出给企业,是应该做的事情。如今,整个微电子所已有200多人进行了“双跨”。
“这些人在所里保留关系和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三年后双向选择,这是国家所鼓励的,也是app院支持的,三年前我们就开始试点了。”,对于有人担忧“人才流失”,叶甜春认为研究所如果几十年总维持现有人力状况,可能将变成一潭死水。“让我们的员工在app院做一辈子的事情会成为历史。”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在微电子所,开展科研活动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技术要国内领先,国际上至少是同步;永远不去和企业竞争,而是保持合作关系;避免和大学以及同类研究所形成竞争,要联合他们发挥长处;研究一定要有成果,要有“出口”。
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微电子所的“十三五”规划,继续依托app院的“三个面向”,倾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百分之二十的精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百分之十的资源配置给基础研究。
“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瞄准的是世界前沿。”叶甜春指出,一个高技术类的研究所,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着眼学科特点以及国家需求,看到的都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微电子应用问题。”
叶甜春表示,如果十年内不解决好两千亿美元的芯片进口问题,我国未来三十年信息时代的发展将面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面。而这也是微电子所倾注百分之七十的经历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原因。
对于微电子学科的发展,叶甜春毫不讳言如今羁绊最多的依然是体制机制问题。他认为虽然这些共性问题长期存在,且这种既已形成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但必须要得到解决。
“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如果研究员主要经历都去跑资源去了,就没有更多经历来做研发。”他认为对于国家的各类研究计划,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符合科研规律的路径和管理方式。
“我们知道创新本身是未知的,研发也有相应的规律,而项目财务支出限制很严格,基本上参照一般性工程项目来管理,做事情总有缩手缩脚的感觉。现在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用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应付检查”。对于科研经费支出可能存在的违规问题,叶甜春也建议应该以事后惩戒为主,这样比事前的事无巨细更加有效果。此外,“由于人员经费支出限制,科研人员在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还需要开展横向创收来解决自己的绩效工资”。最近有关部委出台的科研财务放宽政策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一些实质性的核心问题还是被回避了,叶甜春笑言“我只能鼓励研究所的同志们继续学习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打鬼子,一手拿锄头种地养活自己”。
更远的未来,叶甜春认为在改进科研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随着国家下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明升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微电子所确立的研发领域特点鲜明:硬件和软件相结合,以芯片和传感器集成为基础,上升到系统级的解决方案,解决战略性新兴明升、社会管理现代化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