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明升中国文学教育已有20年之久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日前出版了一本“小书”《六说文学教育》,这是他众多著述中唯一一本面向普通大众、关注基础教育的读物。
之所以称《六说文学教育》“小书”,陈平原解释说,“大书”是给专业研究者阅读的,小书则是“在10万字左右的篇幅里面讲述一个话题,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向公众来传达作者的学问、信念以及热情”。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这句话如今已是一个广告,不只中小学在用,连补习学校也在说。其实这句话出自陈平原之口,是他在一次《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的演讲中曾说过的,“‘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成为了广告,这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但这句话本身并没错”。
陈平原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小学教育中很多知识会更新换代,但语文不会。回过头来看,中小学教育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但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本里不仅是具体的语言知识、文学修养、文学趣味,还有人生观,有思维方式、思想感情。
说到中小学的文学教育,陈平原在书中强调,“教育更应该像农业,绝对不能像工业”,文学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这并不是一个新观念,但能够接受并实施的太少。在今天的中学教学里,对于老师们来说,最纠结的就是为了高考,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迅速地提升成绩。陈平原感叹:“而迅速提升成绩,语文课是做不到的。我是广东人,语文课就像我们那里说的慢火煲汤,必须是慢慢慢慢的,逐渐逐渐的,不可能马上体现出来。”
因此,文学教育“不要太功利”,首先是家长和老师不要太功利,老想着将来高考能不能加分;第二政府不要太功利,把文学教育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工具。譬如民间兴起的“国学热”、重新读三字经、重提“百事孝为先”等等,可能是经济力量与一些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的,效果并不好,所以他不主张那样。
陈平原还不主张过度开发少儿的心智,“不是说越早读越好,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往往你会想当然的觉得这是好东西,好东西不见得非在这个时候学。某些作品在某个年代读才有感触,有帮助。有一些好作品也许得等到高中,也许得等到大学,也许得等到成年再来阅读。”
人的一生很漫长,关于教育必须记得两个词: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陈平原说:“循序渐进是讲学生的心智长成过程,我们必须配合。因材施教,是讲学生本身的材质和他的趣味,我们必须尊重。”
《六说文学教育》,陈平原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