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西北生态院研究员 |
文军:应app利用和保护黄河源区水资源 |
|
■本报记者 王进东
被誉为黄河“水塔”的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该源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十分敏感。为此,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文军日前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亟待加强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app利用与保护。
“黄河源区来水量不但占全流域来水的比例高,而且水质好、产流过程平稳,是维系黄河水资源健康存在的根本。”该院研究员蓝永超介绍说,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之一,这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基本上依赖于黄河水的供给。如果来水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整个黄河流域以及整个黄淮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文军表示,黄河下游“善淤、善冲、善决”的河床是造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而黄河源区平稳的来水量是抑制下游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黄河失去来自源区较平稳的基流,对上游宁蒙河段和中游北干流宽河段河道的治理就会更加困难。
文军介绍说,当地高寒草原和湿地分布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近40年来,黄河源区高覆盖草甸面积减少了20%多,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3%以上。伴随着降水的大幅减少,近两年黄河源区湖泊总面积和湖泊湿地也大幅萎缩。另一方面,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在逐步增加。由于实施“围栏放牧”等政策,导致草场牲畜超载,植被无法完成整个生长过程,引起草场局地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源区部分冰川也处于退缩状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减少了约0.523平方公里。
在分析黄河源区水资源状况与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时,文军表示,这主要归咎于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两个方面。客观地说,黄河源区地势高寒、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的影响相对弱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使该区域夏季风减弱,并且存在变干趋势。受其影响,黄河源区降水持续减少,并由此导致地表产流量持续减少。同时,草场超载、矿产和药材的滥挖滥采等掠夺式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针对黄河源区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恶化等问题,文军认为,当前亟待维持河流原始状态的水量,减少乃至杜绝人类活动对产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尽量保持黄河源区草原的自然生长状态。比如,禁止水电站、矿业、水库、公路、铁路和农田开垦等新的大型工程建设,对破坏性强的已建工程要坚决关停。同时,禁止向黄河源区进行营利性投资,鼓励生态移民外迁;严禁以扶贫或其他名义进行开发性援助;限制黄河源区的旅游和探险活动。
与此同时,在文军看来,保护黄河源区还应加强相关法律和条例的制定,加强基础研究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开展黄河典型流域水文、生态、冻土、湖泊水文过程综合观测试验研究,进一步开展流域气候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并且系统研究源区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9-1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