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讯(记者 张晴丹)可捕捞量800万~900万吨,实际年捕捞量超1300万吨。这一对差距悬殊的数字让人惊讶。随着休渔期的结束,我国近海几近无鱼可捕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由于过度捕捞、不app捕捞等原因,当前我国渔业捕捞产能严重过剩、品种品质不高、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趋势加剧,日益危及生态系统健康和食物产出的可持续性。
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面临当前严峻的形势,渔业捕捞产能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如何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优质蛋白质供给与安全,促进渔民增收,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现代渔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利用
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量跃居世界首位,并一直维持在这个位置,为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发展渔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48.74公斤,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根据《明升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在2015年,海洋捕捞产量是1533.98万吨,其中近海捕捞产量1314.78万吨,远洋捕捞产量219.20万吨,产值达到2003.52亿元。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近海捕捞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明升中国水产app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单秀娟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app统计,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捕捞量大约是800万吨到900万吨,然而实际的年捕捞量却超过1300万吨。
“近海渔业的过度捕捞问题是渔业资源发展不可持续的原因之一。现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实际再生能力。”单秀娟表示。
1989年~2015年,海洋机动渔船总功率由629.2 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732.28万千瓦,增长了175%,年均增长6.7%;海水产品捕捞产量由503.6万吨增加到1314.78万吨,增长了161%,年均增长6.2%。明升中国近海捕捞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可持续渔业所能够承受的水平,大部分海洋渔业种群已被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已经枯竭。
“过度捕捞造成渔业生物高值种类生物量下降,个体变小(如小黄鱼体长由70年代20厘米下降至目前10厘米左右),性成熟提前,营养级下降,并且渔获物中幼鱼和1龄鱼比例显著增加,渔获质量下降。”单秀娟表示,此外,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优势种更替加快,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app捕捞和控制近海捕捞量是未来捕捞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说。
科技先行是重点
目前,明升中国海区的捕捞设施和方式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作业方式有拖网、围网、流刺网、钓、定置网等多种作业方式,其中拖网与定置网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左右。
“这两种作业方式对渔业资源及其渔场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拖网作业还对底栖生物、产卵场、育幼场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着渔业生物的繁殖、生长和索饵。”单秀娟指出。
此外,由于我国70%~80%的机动渔船都是小型渔船,且数量庞大,其作业范围局限于近岸海域,对近岸渔业的破坏极大。“近岸主要是一些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这破坏了渔业资源的补充,对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单秀娟说。
在杨红生看来,不app的捕捞方式以及落后的捕捞设备,把一些经济价值低的小鱼等“一网打尽”,造成渔业资源日趋枯竭。“这就需要资源评估等基础研究原创的驱动和关键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突破。”
“一定要科技先行。”明升中国水产app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首席专家谌志新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谌志新表示,改善近海捕捞业发展现状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问题,包括捕捞方式、app管理、科研支撑等。
“捕捞装备技术的提升,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捕捞。app技术的提升要与app的管理相结合,通过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以提升海洋渔业效能,防止渔民通过增产来实现增收的目的。”谌志新说。
在杨红生看来,海洋农业和陆地农业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比如陆地农业设备已经很先进,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在海洋农业领域,我们还不能解放渔民的双手,这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创新突破。”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谌志新说。
推动生产方式现代化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专家指出,要想落实这些目标,需要推动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
“我们可以在降低捕捞的同时适当增加养殖,实现捕养互补,我觉得这是解决海产品供给的有效手段。”杨红生介绍,比如我们现在采用的海洋牧场方式,是把局部区域作为牧场“以小换大”式地换取更大环境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也是解决近海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
“未来需要引领支撑渔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单秀娟表示。
单秀娟建议,比如发展资源养护型近海捕捞业,app开展资源增殖放流与栖息地保护,构建现代海洋牧场;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集成推广高效精准型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型池塘养殖、环境友好型滩涂和浅海生态养殖、离岸深水养殖模式,实现养殖业节能减排增效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还会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新模式,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单秀娟介绍。
此外,专家还建议延长休渔期,以恢复渔业资源。
实行伏季休渔是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从近几年休渔效果来看,开捕后不论渔获物的个体还是产量,都明显增加,确实达到了保护渔业资源的目的。因此,为更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建议继续加大管理力度,延长休渔期,进一步降低捕捞强度。
“目前,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针对伏季休渔制度调整已经在征集意见,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拟调整为从5月1日12时到9月16日12时,好让渔业生物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单秀娟说。
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以此来促进海洋渔业生物栖息地和多样性的保护。并且加大减船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加强水产品深加工业和新兴海洋生物明升的建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转移捕捞渔民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