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奕在中科院参观。
■本报记者 廖洋 韩琨 通讯员 韩洪烁
这是一个有点特别的文科生,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又有好几项发明专利。
李佳奕是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文科生,学习法律专业的她,却在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屡获优异成绩。
一名文科生,是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到了李佳奕。见到李佳奕时,她安静地坐在文法学院研究生自习室里,桌子上放着法学、工学等各类书籍。
为兴趣而学
在同学们眼中,李佳奕可是一个科研小能手。“还没见过一名学习法律的文科女生像她这样,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李佳奕作为参赛队员获科技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第一发明人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第一发明人2项);所在的创新团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李佳奕在团队中名列第二位;被评为2014、2015年度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获第十一届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提名奖……在诸多成绩面前,很多理工app生也为之称赞。
李佳奕说,自己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本专业知识的熏陶。她坦言,从现在来看,自己选择法律专业是正确的,这使得她培养出了学习的耐心和观察问题的细心等。
作为非法学的法律硕士,在专业上,李佳奕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一次性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还参加了清华大学 “应对气候变化的明升中国视角”课程以及台湾南台科技大学“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护”、台湾中兴大学“国际环境法原则与条约”等课程的培训;主持了学术课题“论促进青岛市低碳发展的碳排放交易权路径”;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团体方面,她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模拟环境法庭大赛,近两个月的精心筹备后,她和队友们一起获得全国季军。这些经历不仅使得她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也是对她努力付出最直接的回报。
文科生的创新梦
与法学硕士不同的是,法律硕士要学以致用,以实务为指向。李佳奕研究生入学后就决心加入智能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在团队里,学习环境法的她一方面负责和海洋有关环境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她开始卓有兴趣地对机械设计等开展研究。
在跟随创新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实地调研过程中,需要采集水样对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凡是被污染的水域,周围的环境都比较糟糕。”她说。
于是,团队成员们经常要穿着水靴踩着淤泥去采集水样。“在一次水样采集过程中,大家虽然穿着长裤,但是腿上仍然被咬了很多疙瘩。”她回忆道。
针对这个问题,李佳奕和队员们进行了讨论。
“一开始我想做一艘水样采集船,但是后来发现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越过淤泥后才能把船放到水里,虽然提高了水样采集效率,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李佳奕说。
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制作水样采集无人机。目前,该无人机的样机已经制作完成。在使用时,采集员只需要用遥控器控制无人机飞到采样点进行采样即可,而且一次出航可以实现多个采样点的连续采样,极大地提高了采样效率。记者了解到,李佳奕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水质监测水样采集排放装置”已获授权,作为第二发明人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水质监测无人机水样采集装置”正处于审查阶段。
浒苔是青岛的“老朋友”了。每年一到夏季,浒苔就会出现在青岛的水面。有一次,李佳奕在海边游玩时,听到身边的几名游客叹息:“都说青岛漂亮,你看水面上的浒苔脏兮兮的,真是太煞风景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佳奕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久之后,李佳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大家一致同意着手打捞浒苔装置设计。为了了解浒苔的特性,大家一有空就跑去海边。“别人都是躲着浒苔,而我们是哪里浒苔多就往哪里跑。”李佳奕告诉记者。
经过面红耳赤的争执和意见汇总后,团队最终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无人浒苔打捞船;另一种就是李佳奕提出的浒苔打捞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小麦收割机,在需要打捞浒苔的时候可以安装到普通渔船上,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从渔船上卸下,不需要专门的船,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依托这个研究项目,李佳奕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浒苔打捞装置”获得了授权,也是学校文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的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和一群工科生一起做科技创新,李佳奕坦言,自己开始还是很有压力的。她感慨道:“最然我没基础,但是我有热情和耐心,我有我的专业优势。他们可以做,我也可以,文科的学生也可以做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往往会碰撞出好的点子。”
梦想的路途总是充满险阻,李佳奕却从不放弃前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浇灌梦想。“我的座右铭就是‘永不止步,久久为功!’”她说。言语间,她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李佳奕说。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7-28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