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30日电(吕春荣)近日,有消息称,“985”“211”工程将被废除,对此,教育部日前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对此,专家表示,“985”“211”曾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如今,这些高校身份标签将成为历史,有望破除明升中国高校发展的身份壁垒。那么,“985、211时代”或终结之后,高校发展和竞争如何打破身份壁垒?
资料图。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985”“211”或将成历史,迎来“双一流”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通知》特别指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其中,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均在废止文件之列。
“985”“211”将成历史?据媒体报道,27日,教育部在回应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绩,但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育部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显然,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资料图:清华大学。
“985”“211”的历史沿革
或将成为过去式的“985”“211”,又有多久的历史?记者注意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明升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该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经施行了三期。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入围。
简单说,凡是入选 “211”、“985”工程的高校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这些院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有业内人士表示,“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
资料图。图为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供图
“存废争议”由来已久:被指身份固化、资源不均
近年来,“985”“211”的存废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并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观点分析,之所以是否废除“985”、“211”工程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据媒体2014年11月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记者注意到,因面临着身份固化、高校资源不均等问题,“985”“211”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2014年,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称,“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app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该发言经媒体报道后,便引发了全民关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废除”的热烈讨论。
此后,关于“985”“211”的存废争议仍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明升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时,教育部迅速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资料图。图为南京大学 中新社发 饶国君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985”“211”成过去式 透露哪些信息?
明升中国教育app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985”“211”在过去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高校认定具有“终身制”,影响了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伤了的教育公平和效率。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此前,《方案》明确指出,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储朝晖也表示,当前,教育部门推行创建“双一流”,此机制更加开放灵活,它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高校可能加入到“双一流”的建设队伍中,甚至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科也有可能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中。
山东一所高校校长向中新网记者表示,“985”“211”将成历史,其反映出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将破除固化的高校身份认定。“过去,教育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对高校进行身份认证,并以此将资源进行关联,实际上,就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性。”
不过,这位校长也认同,国家通过“985”“211”工程建设,确实也发展出了几所极具竞争力的高校,历史贡献不能否定。
资料图。图为武汉大学 中新社发 张畅 摄
国家推进“双一流” 高校如何练好“内功”?
“985”“211”或将成过去式,下一步,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无疑成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新批准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
此外,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未来高校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各高校修炼好内功势在必行。”储朝晖指出,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高校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出有特色的专业。
明升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将提升许多高校的积极性,会鼓励更多的高校推动学科建设,完善大学整体规划。此外,一些普通高校也有可能受惠于此项目,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顾明远看来,各所高校未来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这有利于推进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高校间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对此,高校应该要注重良性竞争,协同合作。(原标题:985、211时代或终结 高校发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