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王静 来源: 发布时间:2016/6/27 10:11:54
选择字号:
让艺术走进app
中科院继续教育项目为app家讲授科研图像制作

 

■本报记者 王静

自6月中旬以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个微信群异常热闹。一周前,生态环境中心刚举办完一期“科研图像制作培训班”。随后,一些参加过培训的研究人员,便饶有兴趣地着手用计算机制作自己科研中的“要素”。但图像制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易。于是,大家开始在群里请教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宋元元。

宋元元来自静远嘲风科研图像制作公司。在群里,宋元元推出一张学生咨询图指点道:“用黑箭头工具,在画面上划取全选,按下键盘Ctrl+G,下面的苯环画好了,复制按照参考图放好位置,点选钢笔工具,沿着参考图,再画上结构……”

“作图的次序:1.找参考,用参考图像拼出自己脑海里的基础概念;2.用参考图拼出大体的位置;3.基于参考图绘制自己的结构,不要照着描。”

这是在“生态环境中心科研图像交流群”里常常见到的对话。

“作为中科院继续教育项目中的一项课程,我们将‘科研图像制作培训’纳入了再教育系列,主要目的是让研究人员更好地展示科研成果和思想。没想到,报名参加培训的人比事先预计的多。这次的教材都不够了,只能补发。”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名负责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的研究很专业化,常常不知道如何解析给他人。一些试验通过图像讲解,会一目了然。但我们只懂自己的专业,不懂如何制图,尤其用电脑制图。参加这个培训,至少能大概了解一些基本的图像语言。即便自己不动手制作图像,也会提出更准确的要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解释了听课的理由。

“我们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发表论文,若有一张清晰的图像展示研究内容的关键所在,肯定更受欢迎,或许更利于文章的发表。虽然自己动手制作科研图像还有困难,但只有与制作者沟通,让制作者理解我们的工作,才会省时省事。因此,我们也需懂得图像制作的方式。”参加培训的助理研究员和研究生补充道。

在培训班上,参训的老师和同学还获得了一本《科研图像红宝书》。翻阅着这本与自己科研活动可能产生关联的精美图书,很多人不禁产生了动手制图表达自己科研成果和思想的欲望。他们未曾料想,自己的试验情景可以如此艺术地呈现,甚至成为一件艺术品。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6-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